面对东莞这样一座千万人口城市,作为公共资源的城市公交,如何兼顾市民出行品质的提升,并维持公交的高效运营?今年以来,东莞巴士公司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改变,以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出行需求。记者坐上最新推出的“准点公交”“微型公交”……感受东莞巴士服务千万人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顺应新形势改革前行的韧性。
▲东莞公交车停在国贸CBD
候车时长减少
你能接受的最长候车时间是多久?乘客刘女士表示:“如果候车时间超过10分钟,我下次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条线路了。”
候车时间直接影响乘车体验,有没有一种办法,在不增加发车班次的前提下,也能缩短候车时间?
最近,东莞巴士公司推出了准点公交的方案。公交车什么时候进站、什么时候到站,在站牌上标注的一清二楚,方便乘客规划行程,掐点上车。首批8条准点公交线路自11月20日起正式上线。
近日,记者实地体验了微巴1路(鸿福路地铁站—鸿福路地铁站)的准点公交服务。
在东莞巴士公布的时刻表上,清楚地写明了16:56到达新世纪豪园西、17:00到达景湖春天、17:04到达东泰花园南。实测到达时间为16:56到达新世纪豪园西、17:01到达景湖春天、17:05到达东泰花园南。误差均在合理范围之内。
▲准点公交微巴1路时刻表
车长陈师傅介绍,微巴1路主要服务的是鸿福路地铁站和东泰花园小区附近的居民,线路较短,路况条件良好,比较容易控制进站时间,正常情况下误差都在3分钟以内。但遇到学校放学,许多家长开车接送造成堵车时,容易有一定延误。
▲放学时期,微巴1路穿过拥堵的道路
乘客万女士了解准点公交后,认为很值得推广。她更多时候是晚上坐公交,因为时间充裕,而早上则较少选择公交,因为:“我早上八点半就要上班打卡,坐公交怕迟到。”而如果能知道公交车几点到小区门口,几点到公司楼下,心里就有底了,“肯定会更愿意支持公交出行。”
除了方便早晚通勤人士,准点公交对于一些20分钟以上的长发车间隔的线路也起到很大积极作用,改善乘客的候车体验。
东莞巴士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人黄诗俊介绍,在一些镇区,公交客流稀少,但又不可能放弃这部分乘客,“因为公交是城市必备的配套服务,必须要满足市民的日常出行需要。”
事实上,2020年以来,全国公交企业都在面临客流减少的窘境。一些公交公司不得不取消一些线路或者减少一部分线路班次,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市民的公交出行。准点公交则不失为一剂良方,不仅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的需要,而且让市民知道公交车到站时间,避免长时间候车。
“车来了”等公交导航应用也能提供类似的功能,许多年轻的乘客会提前在“车来了”查看公交还有多久到站,间接起到准点公交的功能。但是一些不擅长使用网络的人群则容易脱节,而他们对于公交出行的需求往往更为强烈。公交线路按照准点服务,将便利他们的出行。
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需要内部技术作出大量努力以及外部环境提供支持。内部技术方面上,这是基于对线路大量的历史到离站数据进行分析后编制出的时刻表;外部环境方面,目前开通的8条线路选择的是路况较为稳定的,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也无法保证公交的准点到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乔瑛瑶表示,要想更多公交线路做到准点达,需要优化公交运行的外部环境,减少公交车受道路拥堵影响。比如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信号,以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夜间下班高峰期,公交车行驶在公交专用道上
微型化为便民
11月24日,记者看到这样一幕,一名小儿麻痹症乘客,独自一人颤颤巍巍地乘坐微巴1路,在东泰花园南站下车,顺利地走了下去。

因为微巴1路采用的是新型微巴,上下车门的台阶要比常规公交更低,因此可以降低这类行动不便的人士的乘坐难度。
今年第四季度,东莞巴士陆续投放了65台适老化微型公交。除了个头更小,车身长只有5.9米,它还有更低的入口、更舒适的座椅、更安全的扶手,以及对车长更高的要求,比如:起步速度要慢,进站的时候要更贴近一点。
该款公交车采用低入口、大空间、平地板、少台阶设计,使用软包坐垫。针对轮椅使用者等特殊人群,还配置了专门的轮椅区域,可将轮椅固定;车门底下还有隐藏折叠轮椅踏板,可以在需要时放下,方便轮椅上下车。
▲新型适老化微型公交
这一批共65台适老化微型公交主要投放到32路、45路、69路、LG1路等老年人群体出行频次较高的线路,以及“小青鸟”网约巴士东城中心片区。
黄诗俊介绍,“通过分析刷卡数据,我们发现32路、45路、69路、LG1路、微巴1路的老年群体较多,适老化微型公交的特性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乘坐公交出行更友好、更方便,因此我们选择在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频次较多的这5条线路投放微型公交。”
轮椅使用者林朝阳告诉记者,出行对他们是一个大难题,“早就看到其他城市有这种公交了,现在东莞也有,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能解决出行的一大难题。”
除了以上线路,东莞巴士公司自2019年起就已在全市多个区域推出微型巴士,目前共有6条微巴线路,随需公交线路也全都采用微型公交。
微型公交车车型较小,营运灵活,能深入常规公交车无法通行的街巷,为市民出行“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提供更舒适便捷的解决方案。
线路“玩”出个性
公交能不能在没有乘客上下的车站“越站”?
9月份,第一批5条线路试点“响应式停靠”公交上线,上车需要招手,下车需要按铃,在站台无乘客的情况下公交可直接越站驶离。继试点取得良好成效之后,10月23日又推出第二批22条“响应式停靠”线路。黄诗俊表示,通过数据对比,相比调整前,整体运营时间最多可缩短14%。
▲响应式停靠公交上的按铃
公交总是按线路行驶,能不能根据乘客的需求,选择最短路线?
去年8月,东莞巴士首次推出了随需公交,公交车也能像网约车一样,按照导航规划的最快的线路行驶,中间不停,直达目的地公交站。目前在南城西平、松山湖园区、黄江镇、长安镇、厚街镇等镇街(园区)已有12个随需公交常态化服务区域。
长途线路经停站太多,能不能减少经停车站?
9月1日起,东莞巴士在常规公交的基础上开通“大站快车”“区间车”,一共涉及11条线路。以从东莞国贸中心首末站到广州新塘白江地铁站的莞75快线为例,原来莞75路需要经停14站,而莞75快线中途只经停5站,能帮助公交提速,改善乘客的乘车体验。
黄诗俊介绍,这是经过大量调研后,最终保留的几个乘客集中的站点,主要服务于市民坐公交到达广州的需求。
经常需要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能不能提高发车频次,缩短候车时间?
去年7月,东莞巴士推出首个“1+N”鱼骨式公交线网,让一条主要的公交线路在主要客流通道提供“准BRT”的高品质公交服务,辅以多条支线、干线、微循环线,形成便于认知、易于换乘、高效衔接的骨干公交网络,引导市民从“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
▲“1+N”鱼骨式公交示意图
“很多乘客只有在公交能够直达目的地的时候才愿意乘坐公交车,一旦需要换乘就不愿意坐公交了。我们希望改善换乘的体验,让乘客愿意换乘,这样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公交到达。”东莞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长黎俊锋说道。
一年多来,“1+N”鱼骨式公交线网使得G12路日均客流量提升至约5200人次,较调整前提升了73%;日均换乘约600人次,较调整前增长48.42%。大站快线较原线路的运行效率有较高提升,运行时间平均可缩短约10%,最大缩短约20%。“响应式停靠”线路早、晚高峰及平峰运营时间平均可缩短约5%,最大缩短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