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3日,以东莞东火车站命名,以当代青年视角讲述的改革开放主题音乐剧《东莞东》将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举行全国首演。音乐剧将讲述20世纪90年代从外地来到东莞的打工妹王雪英,在东莞落地生根打拼至今,并在时代的变革当中不断求索,走向更大创业舞台的故事。与观众在怀旧情怀的精品文艺中找寻青春记忆。
东莞是打工文学的“大本营”。20世纪90年代,打工文学在珠江三角洲兴起。一部分作家投身到书写打工者生活的题材中;而一部分打工者,也把他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内心撞击和感情涌动,用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作品引发了全社会对打工者群体的关注。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来自五湖四海的无数奋斗者把东莞作为事业和人生的第一站,在这个进程中催生了东莞打工文学的繁荣兴盛。

从新疆南迁到广东东莞的作家丁燕,在东莞工厂进行长时间沉浸式采访,历时十二年创作出了“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这套链条状系列作品,以其独有的广度、深度和宽度,记录着改革开放后打工者复杂而鲜活的生活,反映了打工者在时代浪潮下的个人命运走向,彰显了中国劳动者坚韧不拔的特殊品质,赓续了五千年文脉在岭南的传承。
火车站象征一代人的迁徙与城市变迁
“嗨!打工还是要到东莞来呀!”
“七年过去了,他还是火车来火车去。”
“他坐着火车来来去去,不就是为了工作!”
这是《工厂爱情》中有关火车站的描述。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开头,作家丁燕便落笔在一位名叫向南方的打工者坐着火车来到东莞的场景。在这部二十七万字的虚构作品中,作家丁燕在多处章节中都描述了打工者在火车站的活动场景和心路历程。

丁燕认为,火车站与打工者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只要涉及这个题材的创作,便离不开火车站这个意象。“无论是东莞东站,还是樟木头站,其实,火车站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意象,它链接着一代人的故乡与他乡,也记录着他们开启的新生活。”丁燕说。
早在2011年,为深入了解工厂生活,丁燕便开启了自己在珠江三角洲工厂的扎根生活。在经历了十二的岁月打磨之后,《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和《工厂爱情》先后在她的笔下诞生,且好评连连。

近日,她的“工厂三部曲”正式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其中,全新修订的非虚构作品《工厂女孩》和《工厂男孩》新增七万字,描述当下工厂和工人的生存现状;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工厂爱情》,讲述了“90后”工厂男孩不同凡响的情感经历,以此呈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心路。
在出版方看来,“工厂三部曲”是一部充满粤味的独特作品,不仅跨度长、体量大且内容丰厚,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针对同一个片区、同一类题材,以持续十二年的时间为调研周期进行创作,不仅写出了诗意和质感,还写出了深度、广度和宽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新南方写作”梯队里“工厂方阵”的题材缺失,拓展的“打工文学”及“底层写作”的内涵空间,还为新工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典范样本。
打工文学记录小人物与城市共成长
音乐剧《东莞东》讲述了女主人公王雪英在东莞从手袋厂女工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的故事,在时间的延伸处反映一代人的青春奋斗历程和城市演变。丁燕笔下记录的部分人物,也有着从东莞出发,经历变幻,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人生路径。

为完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今年4月丁燕重返东莞工厂进行采访。她发现,此刻的工厂已和十年前大相径庭。现在,不仅工人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工人的工资待遇和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一切都变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同时,现在工人的情感诉求也比他们的前辈更强烈:和薪水相比,他们更看重尊严和自由。
在她的采访对象里,既有凭一股不服输的劲从女工进阶为女主管的传奇女性,也有因热爱写作完成精神蜕变的女工作家,还有从愣头青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男厂长,以及已成为技术能手但却迷恋农事的工程师……这些新时代里涌现出的新工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职业充满热爱,让丁燕既看到了工厂题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也看到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可能性。

11月26日,在广东第五届“红色日记征文大赛”中,丁燕的“工厂三部曲”获得“特稿奖”。大赛评委会认为,丁燕的作品以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行动、注重原生态的人物呈现、艺术化的细节场面描写、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非叙事性话语、基于人性人道人文关怀的叙述立场等,将人民的“痛”与“爱”呈现出来,将自己对于中国当下发展的认识表达出来,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情怀、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