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部队。在党中央、南方局及广东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驰骋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和潮汕地区,对日、伪军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解放了大片国土,被中共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东江纵队初期主要活动在广九铁路两侧的东莞、宝安、惠阳等地区,由1938年10月成立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后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惯称“王作尧大队”)和1938年12月成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惯称“曾生大队”)发展而来。1940年9月,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第三大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在东莞党组织的配合下,东江纵队驻东莞部队(包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等东江纵队的前身)坚决抵抗日军侵略,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与东莞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东莞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从兵源、物力、财力、交通、情报等各个方面给予东江纵队大力支持,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和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东莞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东江纵队的创建与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东莞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中国青年同盟(后改称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等党的外围组织开展东莞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中国青年同盟东莞分盟在秀园(今东莞人民公园内)成立,张如为书记。“中青”东莞分盟积极发展盟员,在各地建立“中青”小组,开展抗日救亡和传阅进步书刊活动。中青东莞分盟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成绩突出,中青领导人王均予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曾发动很多地方的大会,但马上就被压服,只有中青东莞县分盟主持的东莞学生、市民救亡运动坚持存在。”
1936年10月初,中共东莞特别支部建立,王启光任书记,标志着中断了7年多的东莞党组织得以重建。恢复重建后的东莞党组织利用读书会、宣传队、工人夜校等,团结进步青年,深入工农群众,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东莞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组建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7年8月,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东莞分会成立,年底,改名为东莞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东莞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发动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12月,东莞青年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妇女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工人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农民抗敌同志会等抗日团体相继成立。这些抗日团体的领导机构均有共产党员参加,大部分成员都是党组织动员的进步青年。对于东莞党组织组建抗日团体开展的成绩,广东省委予以高度肯定:“(各县建立的抗日群众组织)尤以珠江区中山、东莞、宝安等地为好。”
东莞党组织通过掌握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歌唱队、演讲队和宣传队,到街头、码头、车站、农村、学校等各地宣讲抗日救亡道理、演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戏剧。1937年10月下旬,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东莞分会派出16个工作队70多人分赴各乡宣传动员抗日。1938年1月,东莞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派张如等党员参加并掌握了东莞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下属的两个政治工作队,并通过这个合法身份广泛深入各乡向群众宣传抗日。国民党县政府主办的《东莞新闻》周刊也被中共东莞地方组织掌握,用来转载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的抗日救亡消息,成为东莞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在1938年2月日军进犯虎门要塞被击退后,东莞党组织通过东莞中学学生会,募捐财物前往虎门慰劳抗日官兵。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东莞党组织发动数万人集会游行庆祝,并开展抗日救亡献金活动。
抗战初期,东莞党组织充分利用各种合法的抗日救亡团体,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东莞人民的觉醒,为在东莞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和创建东江纵队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东莞党组织发动和武装群众,为东江纵队的创建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广东党组织必须……利用国民政府的命令到处组织自卫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的指示,以建立自卫团为中心工作,通过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开展各阶层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创建了多支不同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1937年,东莞党组织通过高埗当地士绅以保家保耕名义组织抗日自卫队,这是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最早掌握的抗日武装。随后通过统战关系,在东坑、大朗、潢涌、清溪、山厦等地掌握了一些武装力量。11月底,又与国民党驻军合作,开办两期“抗日青年军事训练班”,东莞党组织动员200多人参加训练班,结业后大部分人后来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骨干。1938年1月,派党员到各区乡组织自卫队,其中张松鹤、蔡子培分别担任县自卫团第三十二大队和第四十一大队的大队长。
1938年4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领导东莞、宝安、增城(部分)三县党的工作。这是当时广东省仅有的两个县委之一。为进一步组建和掌握民众抗日武装,东莞中心县委争取到东莞县社会壮丁训练总队(简称社训总队)的合作,通过统战关系派了一些共产党员到社训总队任职,初步掌握了这支武装:何与成被任命为社训总队政训员,陈昶担任第二中队中队长、李燮邦担任第一中队副中队长,发展第一中队中队长李达夫入党,还派出一些党员做小队长。中心县委所辖深圳总支部在宝安乌石岩、南头、西乡等地发动群众,征收民间枪支,组织抗日自卫队等民众抗日武装。1938年8月底,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仙村大队、雅瑶大队成立,各有200余人枪,实际由东莞中心县委所辖的中共仙村支部和雅瑶支部分别领导。日军入侵华南前东莞党组织的抗日武装斗争准备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粤东南特委曾指出,“在广州失陷以前,东莞县委是曾经被省委认为是武装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个单位,估计约能掌握群众武装千余人”。
在日军侵入广东陆地前,东莞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掌握了大量的民众抗日武装,培养了武装骨干,宣传和教育了广大群众,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三、东莞党组织率先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组织对日军的有组织抵抗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东莞党组织决定组建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有效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经过短暂的动员,10月15日,东莞党组织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简称模范壮丁队,意为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在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成立,王作尧任队长,袁鉴文任政治指导员,1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队伍。第二天队伍开往大岭山的飞鹅村整训,队部设在飞鹅村。同时,东莞党组织通知各乡党员率领武装小组到飞鹅村集结,参加模范壮丁队,这支新生的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到200多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
1938年10月19日,石龙沦陷,县城危在旦夕。东莞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迅速抽调东莞县壮丁常备队两个中队及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共200多人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防守,多次打退了日军的渡河进攻。10月24日,在西湖击退来犯日军,俘虏日军军曹松井本等7人。26日,与日军激战于柏洲边,俘日军5人。日军屡屡进攻受挫,在东江北岸一带放肆烧杀抢掠。11月13日,东莞党组织挑选40多名队员渡河主动出击在江北横行的日军。在石碣刘屋村与日军骑兵巡逻队发生遭遇战,击毙敌一名,伤敌数名,最终击退了敌人、保护了群众。东莞党组织率领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在东江南岸前后坚持一个多月,挫败日军渡河进攻,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史称“榴花阻击战”。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英勇抗战的事迹,传遍东江下游地区,从此,东莞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其为“老模”。此外,东莞党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还在冼沙、白沙、潢涌及增城竹园涌等地英勇抗击日军的进犯。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成立与东莞党组织领导的对日抵抗作战,打退和迟滞了日军对东江下游地区的袭扰和进攻,极大鼓舞了东江下游地区人民反抗日军侵略的民心士气,为东江纵队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积累了经验。
四、东莞党组织率先开拓抗日游击区,为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敌后开展和坚持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938年10月13日,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强调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东莞党组织在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成立的第二天,就决定部队开拔到大岭山区,着手开辟大岭山抗日游击区。县委机关也跟随部队活动,以飞鹅村为中心,活动于连平、上下山门、大雁塘、杨梅圩、莞太公路沿线白沙、龙眼一带,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宣传发动群众,打击零散日军。模范壮丁队在大岭山区的活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群众抗日情绪高涨,仅一个多月时间,各村都成立了兄弟会、姐妹会等抗日救国团体,有的还办起了夜校、组织了抗日自卫队或联防护乡队。
1938年11月中下旬,日军发动“东江南方扫荡战”。在日军进攻下,驻莞城的国民党军队以及县政府机关退往樟木头。20日晚间,莞城沦陷。日军继续沿广九铁路两侧进行疯狂“扫荡”。滞留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团队共1万余人不断溃退。26日,日军占领深圳,广九铁路两侧大部分成为沦陷区。1938年12月初,摆脱日军“扫荡”追击的王作尧率模范壮丁队回到大岭山区,在中共大岭山支部的支持下,在大岭山开展群众工作,打击土匪和反动劣绅,训练之余开展助民劳动,向群众宣传抗日,逐步在大岭山站稳了脚跟。
1938年10月中旬,东莞党组织决定开辟以嶂阁为中心的东宝边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撤销,成立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从1938年10月至1939年初,东宝联合县委恢复和健全了各区的党组织,开办党员训练班;整编人民抗日武装并对部队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发动群众,惩办汉奸,袭扰日、伪据点;重新出版《东莞新闻》,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抗战新闻,指导东宝地区人民抗战。后来,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部队和县委先后撤离。1939年3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归粤东南特委直属领导,县委和部队分开,王作尧不再参与县委领导工作,6月,东宝联合县委机关迁到大岭山太公岭。但东莞党组织建立东宝边抗日根据地的探索得到上级肯定,1939年1月29日粤东南特委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开始成为这一带地方上最有力量的部队。”
1940年初,东宝联合县委机关迁到东莞水乡高埗,计划重组一支由县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水乡抗日根据地,开展水乡的抗日游击战争。东莞党组织在水乡发动群众,公开成立兄弟会、姐妹会、读书会等团体,宣传抗日;通过高埗党支部建立一支党领导的灰色武装——高埗自卫队;派已经掌握的灰色武装和党员打入土匪内部,团结和争取土匪起义。但是由于斗争形势复杂,致使起义计划落空。但县委在水乡的斗争活动,为以后党领导水乡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
1940年6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撤销,中共东莞县委成立,陈铭炎任书记。县委机关设在东城温塘乡,下辖五个区委:大岭山区委、常平区委、莞太区委、水乡区委、清塘区委,共有党员510人。1940年8月,东莞县委接到东江特委关于做好准备、迎接曾、王部队重返东宝抗日前线的通知。9月,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到大岭山了解情况,指示县委和大岭山区委做好迎接部队的准备。县委书记陈铭炎赴大岭山与大岭山区委一起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做好迎接部队的工作。10月初,尹林平、梁鸿钧、邬强等率领第三大队70多人,由大岭山区委派出的两名党员带路,从宝安布吉挺进东莞大岭山。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上半年,县委和大岭山区委配合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区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加强地方党组织、群众组织和政权的建设,开办干部学校——中山书院,创办部队医务所、《大家团结》报,建立地方武装。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这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被曾生誉为“根据地中的根据地”。
东莞党组织积极配合和支持东江纵队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基础,不断开拓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东莞已经形成了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包含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及中堂一带)三大块抗日根据地,统称东莞抗日根据地(1945年起称为东莞解放区),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十九块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之一。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开辟了新的敌后战场,扩大了东江纵队的回旋纵深,成为东江纵队坚持抗战的坚强后盾。
五、东莞党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战,为东江纵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不断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从抗战初期党组织掌握的抗日自卫团,到创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再到逐步建立起一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整个抗战期间,东莞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批兵源,东莞儿女踊跃参军参战,投身东江纵队。东莞大地先后孕育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东莞大队、铁东大队,东江纵队第一、第二支队等子弟兵部队。
在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初,中共大岭山区委动员五六十名农民青年参加部队,县委和各区委还大力动员东移时各地分散隐蔽的干部、战士归队。不到半个月时间,第三大队就发展到近200人。在党组织的发动下,东莞县城和水乡、厚街等地的爱国青年,也纷纷前往大岭山参加部队,到1941年5月,第三大队从70多人发展到300余人。大岭山区委还对大岭山地区的抗日自卫队进行整顿,发动青年参加,号召群众捐献武器,大岭山各村先后组建了抗日自卫队,后来又成立了500多人的脱产的联防抗日自卫队。
东江纵队成立后,第三大队在东莞发起扩军运动,东莞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青壮年民兵和党员、干部参军,其中东坑党组织1944年春就动员了200余名青壮年参军。1944年2月,东纵司令部以第三大队为基础,抽调脱产的抗日自卫队和起义部队扩编为第三大队、东莞大队和铁东大队等三个大队。新编的第三大队仍由邬强任大队长、卢伟如任政治委员,作为纵队直接指挥的主力部队;东莞大队由张英任大队长、黄业任政治委员,活动于莞太-宝太公路沿线和大岭山一带;铁东大队由谢阳光(后黄锡良)任大队长,何清(后卢克敏)任政治委员,活动于广九铁路石龙至樟木头段以东的石排、企石一带。
东莞籍的东江游击队抗日战士,在敌后抗战中锻炼成长为东江纵队各级指战员和战斗英雄。其中担任大队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东莞籍干部就有30多人,其中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鉴文、谢阳光等担任支队(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4人,占纵队支队级以上职务总数的24%。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东莞籍指战员牺牲700多人,占东江纵队牺牲人数的28%,陈铭炎、古道等东莞县委领导人牺牲。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班长黄友烈士,被中共中央授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称号。
六、东莞党组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经济给养上保证了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
抗战初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曾、王部队曾短暂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合法番号,但是并没有获得稳定的枪弹和给养。在榴花阻击战之后,东莞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为人民群众眼中“真正抗日的队伍”,在党组织的号召下,群众自发捐钱捐粮帮助模范壮丁队解决给养问题。在第三大队刚挺进大岭山之时,东莞县委和大岭山区委动员群众腾出房屋、借粮捐粮支援部队。1941年初,东莞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在横岗、水涧头、火炼树等地设立税站,为部队筹措粮食,使部队很快安定下来。随着部队发展和游击区的扩大,在厚街、北栅、东坑、寮步、温塘、常平、乌沙、江城洲等地也设置起了税站,东莞党组织通过党的外围组织,发动群众缴纳抗日公粮,解决了东江纵队的粮食给养。由于党组织和人民抗日武装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好、税收负担合理,广大群众积极交税支持抗日。1941年,东莞税站除解决部队给养外,还利用税款买了7支短枪。
1942年至1943年,东莞霍乱流行,旱灾严重,加上日军大肆抢粮,造成严重饥荒,民不聊生。在此种严峻形势下,东莞党组织领导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种下大批旱地作物和秋收作物。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帮助广大农民度过灾荒。在艰苦的岁月里,东莞党组织始终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陈铭炎等县委领导下乡工作时,坚持与群众一起吃地瓜、喝粥水、食野菜,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东莞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在危急时刻,为人民抗日武装部队指战员提供必要的掩蔽和保护。在百花洞战斗后,日伪顽军相互勾结,对大岭山根据地进行围剿,部队边打边撤,部分撤到怀德、北栅一带,虎门党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在给养、掩蔽等方面给予部队很大支持。1943年1月,东莞党组织考虑到要预备东江游击区受到突发事件冲击后有一个临时隐蔽地点,还专门到中山县民众乡开辟活动据点并发展为特别支部。1943年底,在第三大队打破日、伪军的万人大“扫荡”分散突围后,秘密进驻东城温塘,县委和温塘党支部发动群众腾出房屋供受伤指战员休养,筹款筹粮支援部队。
1944年初,东江纵队政治部向全军发出指示:凡是部队所到之处,都要宣布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苛捐杂税。1944年7月,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1945年2月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东莞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在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内建立起了合情合理的征收制度:抗日公粮与田赋增收总额为土地出产总收获量的9%,如遇灾荒可减免;工商税实行单一税制,一经纳税,货物便可通行全区;税率日用必需品为5%,屠宰和烟酒税各地自订,特需进口物品、小贩及非商业性质的东西免税。废除苛捐杂税后的根据地的赋税负担远低于国统区、沦陷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根据地内经济活跃,工商业得到了恢复。
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和东莞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给养,成为东江纵队能在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坚持抗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经济保证。
七、东莞党组织领导地下抗日斗争,在交通情报等方面为东江纵队提供支持
抗战初期,随着石龙、虎门、莞城的相继沦陷,东莞大致形成了沦陷区(日占区)、国统区(国民党军驻守的广九铁路中段地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大岭山等山区)以及土匪横行的水乡地区等几个地区,其中,日、伪、顽、匪又相互勾结,共同“围剿”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1943年11月,在日军“打通广九铁路作战”的攻势下,国民党军仅剩的常平、樟木头、塘厦、天堂围、平湖等广九铁路中段的几个据点全部落入敌手,国民党东莞县党部、县政府迁往惠阳镇隆。东莞全境宣告沦陷。
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领导建立起完善的交通情报网络,支持部队作战。党组织在日、伪据点及国民党据点建立起交通情报站点,发展了一大批交通情报员。他们深入敌营,忘我战斗,在复杂的环境中传递情报信息,并为党组织和部队接送来往人员、信件和物资。1938年11月,退守屏山水口的抗日模范壮丁队在邝耀水的家中设立交通站。1939年秋,东莞党组织派罗涛、古道、罗湘林等打入国民党内部,到塘厦、常平一带,秘密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并发展国民党译电员温巩章入党,获取了国民党顽军进攻人民抗日武装的大量情报。1940年2月,潜伏在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的地下党员李一之及时送出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东江游击队的情报,帮助东江游击队及时跳出了国民党顽军的包围圈。
1940年5至6月间,东莞党组织在莞城和平路豉油街、振华路等处建立交通情报站,此后在东坑、中堂、马坑、周屋厦、石鼓、陈村、常平、石碣等地建立交通情报站。部队也在犬眠岭、虎门北栅、石龙、桥头中和圩等建立交通情报站。东莞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个敏锐的、系统性和战斗性都较强的交通情报网。及时、准确的情报,为党组织和部队的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百花洞战斗打响的前一晚,厚街情报站就已掌握日军计划,当夜便将情报送到了曾生手中,游击队收到送来的情报,为日伪军布下了口袋阵。1941年8月,石马交通情报站获得顽军即将进攻大岭山根据地的情报,马上将情报送到游击队,游击队提前部署,击退了顽军进攻。1943年初到1945年,县委派王泽棠打入汪伪政权“清乡工作团”,将伪军的“清乡”部署等情报传递给县委和部队,使得汪伪政权精心炮制的每一次“清乡”都遭到了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而彻底失败。
在根据地的边缘和游击区,东莞地下党组织还通过统战工作,建立一些“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为部队的军事斗争服务,如路西第四区在莞太线范围内,虽然未能建立区一级的抗日民主政府,但在白沙、白壕、涌口、桥头、石鼓等乡村,建立起了乡或村级的抗日民主政府。东莞党组织还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向伪军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伪军反正。1943年9月和11月,分别争取到伪军第三十师一个连和第89团第1营起义。在东莞党组织和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的长期争取教育下,1945年2月,伪东莞县保安警察大队大队长麦定唐率部180余人起义,被改编为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新生大队。
东莞党组织在全县建立起完备的情报网络,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量情报;配合东江纵队扩大政治攻势,争取伪军反正,极大配合了东江纵队的主力部队作战。
八、东莞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解放了东莞大部分的城镇和乡村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公开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并发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庄严宣告东江纵队是人民子弟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江纵队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敌后抗战军民。
1944年春,中共东莞县特派员召开各区特派员会议,部署新形势下的斗争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形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开展群众运动,积极配合部队狠狠打击敌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各区特派员回到各地,开展新的工作。东莞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发起扩军运动,取得了卡断广九路中段战斗、黄猄坑战斗、梅塘战斗等战斗胜利。在1944年广九铁路据点全部沦陷,日军急需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形势下,东莞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开展了通车与反通车的斗争,在部队不断袭扰、打击砍树日、伪军的同时,清溪、樟木头的党组织积极配合部队,发动党员、情报站人员、民兵和群众发起反砍树斗争,故意怠工砍坏树木、破坏日军砍树行动。在东江纵队的持续打击和东莞地方党组织的不断破坏下,广九铁路中段始终不能正常通车,日军惊呼:广州、香港之间的广九铁路地区是“治安之癌”。
1945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向敌伪进攻的方针。东江纵队驻东莞部队和东莞党组织从5月开始,对日、伪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破坏了日军企图打通省港第二交通线的企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抢粮斗争的战斗胜利。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8月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关于受降和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的七道命令,其中命令广九铁路两侧的中国解放区抗日军队,积极举行进攻,迫使日、伪军无条件投降。8月11日,东江纵队命令各部立即动员全体军民,解除日、伪军武装,对拒绝投降之敌开展猛烈进攻。东莞党组织积极配合东江纵队驻东莞部队集结主力全线出击,向莞太公路、莞樟公路、宝太公路、广九铁路沿线上拒绝投降的日、伪军据点推进,逼迫日、伪军向人民抗日武装投降,先后取得了官涌坳战斗、新基伏击战、赤岭迫降等战斗胜利,解放了厚街、常平等地。日军除占据莞城、石龙、樟木头等个别据点外,已经完全处于东江纵队的包围之中,路东和路西解放区连成一片。
东江纵队成立后,东莞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东江纵队扩军、进行卡断广九线作战、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和根据地建设。在抗战胜利前夕,东莞地方党组织配合东江纵队在东莞各日军据点开展迫降斗争,解放了东莞大部分的城镇和大片乡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国民党垄断了对日受降权利,东江纵队没有参加对日受降仪式。9月16日,侵粤日军投降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自此,广东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党组织创造性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抗战方针、政策和指示,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广泛深入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率先创建人民抗日武装并领导有组织的对日抵抗作战,开辟抗日游击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沦陷区、国统区人民的对日斗争配合部队作战,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和不断壮大、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本文所称“东莞党组织”,包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东莞特别支部(1936年10月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1937年4月成立),中共东莞中心支部(1937年10月成立),中共东莞中心县委(1938年4月成立),中共东宝联合县委(1938年12月成立),中共东莞县委(1940年6月成立),中共东莞一线前线县委(1942年7月成立)、中共东莞一线后方县委(1942年7月成立)、中共东莞二线县委(1942年7月成立),中共东莞县特派员(1943年4月成立),中共路西县委(1944年9月成立)、中共路东县委(1944年11月成立)等县级领导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