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女婴反复发烧,家长以为只是上火,医生仔细求证发现这种病
东莞+ 2023-11-23 16:22:27

东莞女童乐乐今年1岁10个月,近日出现了发高烧,小脸蛋“烧”得通红。刚开始家长以为是热气上火、喉咙发炎,自行在家中吃了几天清热解毒冲剂。但乐乐还是反复发烧,感觉不妙,家长赶紧带她来莞城医院儿科就诊。

接诊医生给乐乐做了简单的查体,发现乐乐除了发烧,血常规的感染指数还挺高。比如,乐乐的降钙素原(PCT)数值超出正常参考值200多倍!而PCT是临床评估细菌感染的重要生化指标。

▲乐乐的降钙素原(PCT)数值超出正常参考值200多倍

于是,医生赶紧联系了住院部,给乐乐安排住院。

细菌感染严重,自然要用抗生素。住院部医生马上给乐乐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但乐乐仍有发热,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等指数仍较高。

难道是头孢没控制住病情?医生随后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感染治疗,但乐乐仍有发热。

抗生素不好使,这有点奇怪了。带着疑问,儿科团队迅速组织开展病情讨论。

▲病情讨论

大家仔细回顾了乐乐的病史和相关检查资料发现:乐乐反复高热,细菌感染指数过高,其他常规检查项目未找到病原体,且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不排除罕见病原体感染可能,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找出病原体。

医生们的另一种怀疑是:会不会是川崎病?患儿感染指数(PCT)有所下降,抗感染治疗有一定效果;治疗过程中出现全身红色皮疹,这些符合川崎病的某些表现。但家属反映患儿属于过敏体质,不能排除过敏引起的皮疹。

再者,乐乐没有淋巴结肿大,无手足硬肿、脱皮,无草莓舌,心脏彩超检查没有冠状动脉扩张,不符合川崎病的典型表现。

于是,医生们按照“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诊断进行治疗,给予“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

果然,后面的治疗效果明显,当天体温就下降了,经过几天治疗,康复出院。家长非常感谢,给儿科医护团队送来锦旗。

▲乐乐家长送锦旗

莞城医院儿科主任韦凤提醒各位家长,虽然最近“支原体肺炎”“秋冬季流感”高发,甚至出现多种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但孩子发烧不一定都是上面的原因,也不一定是热气上火,需要医生专业诊断。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精神疲倦,懒言少动、咳嗽频繁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只有在专业的医生那里,才能更快找出真相。

延伸阅读:

什么是川崎病(KD)?

它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可达40℃,眼睛充血,口腔黏膜充血出现草莓舌,手指末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疹等。

但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同时出现,部分患儿由于不具备全部临床特征或临床特征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称为“不完全性川崎病(iKD)”。

由于表现不典型、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漏诊、误诊率较高,非常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日后出现心包炎、心肌炎,甚至出现冠状动脉瘤,导致儿童心脏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

文字:记者 李广 图片:受访医院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