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东莞加工贸易变迁 黄埔海关关史室正式开放
东莞+ 2023-11-03 11:26:45

11月1日,黄埔海关关史室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标志着一个通过海关发展视角见证我国对外开放历史的展馆正式开放。

黄埔海关地处祖国“南大门”,见证了扶胥古港的海丝起航,鸦片战争的硝烟滚滚,国民革命的铿锵步伐,解放战争的旌旗招展以及改革开放45年来的硕果累累。黄埔海关关史室采取“时间为轴、事件为点、以点带面”模式布展,“开放”“改革”“创新”等关键词贯穿古今,成为最鲜明的特征,一张张承载历史老照片,一件件镌刻时光的老物件,一个个鲜活的奋斗故事,诉说古港悠悠,见证沧桑巨变。

开放:广州外港——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

隋唐时期,黄埔海关辖区内的扶胥古港作为广州外港,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商船从此出发经印度洋、波斯湾,可抵达伊拉克的巴士拉,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贸易航线。唐代设市舶使,宋元明三代设市舶司,以管理对外贸易。

随着广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该关辖区共有海运口岸2个(含一类口岸码头32个、二类口岸码头8个),铁路口岸2个,客运口岸1个;辖区内黄埔港通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监管中欧班列通达12个国家、23个城市。

改革:太平手袋厂——中国加工贸易的开端

1978年9月15日,东莞县二轻工业局与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合作兴办了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全国第一份加工贸易手册在此诞生,点燃全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燎原之火。

此后,黄埔海关推动全国海关加贸及保税监管改革方面进行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1995年黄埔海关在全国率先推行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管理;2002年率先提出深加工结转新业务模式,并向全国海关推广;2010年开出全国首本三方联网手册;2012年,在全国首次实现商务、海关、检验检疫与企业“多方联网”;2013年,在全国首创“参数判别,分类作业”保税加工智能作业改革;2018年黄埔海关深化加贸及保税监管改革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改革方案融入全通改革;2020年提出“减免加工贸易内销有缓税利息”“缩小禁止类商品种等”等2条建议被国务院研究采纳。

黄埔海关加贸监管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不仅为全国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发展提供“黄埔海关经验”,也在服务地方开放型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黄埔海关贡献”。

创新:“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创举

为适应大湾区电子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对航空运输日益迫切的需求,黄埔海关积极推动“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于2023年4月18日正式运行。

作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将香港机场货站的货物集拼、安检、打板(拆板)、理货等物流核心功能延伸至东莞,实现海关监管与航空物流的一体化作业,相关做法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截至10月31日,该中心在半年内监管进出口货值8.49亿元。

黄埔海关办公室副主任董博介绍:“黄埔海关辖区产业集聚,外贸活跃,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研究挖掘黄埔海关的发展历史和奋斗进程,可以观照千年商都深沉的历史底蕴,‘世界工厂’澎湃的发展动力,激励埔关人传承敢首创的基因,凝聚齐奋斗的力量,提升荣誉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黄埔海关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