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的高大上的“硬科技”,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东莞本土一家看上去实力并不匹配的中小公司?——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技术参股模式,实现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双向奔赴”。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团队跨过了从‘卖技术’到‘卖产品’的思路转变,成立产业化公司,以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推动团队科研成果和东莞本土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融入整个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日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研究员级高工付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目前,以技术及资金入股的类似方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完成对塔基特靶材、三墨材料、秋然科技、中科智研等东莞企业的并购与股份重组,助力其从小微企业向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迈进。重组后,上述企业新增订单合计已超2亿元,逐步实现华丽蝶变。
“这是一次梦幻般的合作”
2020年,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轩电子”)的工作人员接到来自松山湖一家企业的“询盘”,该公司可以提供尼轩电子需要的高品质单晶铜原材料。这次原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合作,为这家成立8年的中小企业打开了一次梦幻般的合作。
尼轩电子位于清溪,40多人的团队规模,主要产品包括超微细铜、铜包铝、银铜合金等漆包线产品。
作为东莞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陷入“价格战”的困境之中。同时国外上游原材料厂家也存在供货周期长,价格高的问题,受制于人,处处掣肘。
“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受制于技术实力,在市场没有话语权,好的订单又不具有接单实力。对于企业如何在市场立足,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焦虑感,身不由己又无可奈何。”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王清林回顾当时企业的发展时,颇为感慨。
询盘的是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晶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下称“轻元素团队”)投资孵化。
在经过多次接触之后,中科晶益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尼轩电子,为其供应高纯铜、单晶铜、铜银合金等原材料,有效满足了尼轩电子在高端铜材方面的需求。
“我们算是‘高攀’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实力‘嫁接’到其他公司,也可以产生类似的结果。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尼轩电子,让我有梦幻般的感觉。”王清林笑着说。
在王清林看来,中科晶益的入股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未来。“我们有材料实验室团队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后盾,不但可以提供更高性价比的高端产品,满足客户需要。而且,可以同步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研发。既是产品供应商,也是技术服务商,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王清林分析认为,技术升级后,尼轩电子成为立讯精密、风华高科、珀韵等头部企业供应商。
“虽然目前和多家头部企业的合作,正在产能、品控的攻坚阶段,但有材料实验室技术团队的加持,我们拥有了底气和实力。去年,尼轩电子营收实现翻倍增长。”王清林表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清林的语气中是满满的笃定和自信,“可以说,这是一次梦幻般的合作,之前的焦虑一扫而空。”
以技术参股模式,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之于尼轩电子,这次合作开启企业发展的梦幻之旅;之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团队,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同样打开了新的发展路径。
在此之前,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之一,轻元素团队带着硬科技的“金刚钻”在东莞落地发展——该团队于2020年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这一成果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金属铜(Cu)催化剂在生长大面积、高质量单层二维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采用。
但当前国内市场上,普通铜箔衬底生长的二维材料一般是多晶结构的,质量较低,而单晶材料价格普遍昂贵,限制了单晶铜材料的广泛应用。在市场上的表现为普通铜产品产能过剩,高端铜产品依赖进口——尼轩电子之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正是源自于此,同时也是国内从业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手握“金刚钻”,如何揽下“瓷器活”?
从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到走向市场一线,在理事长王恩哥院士的亲自指导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团队从最初的“卖技术”的思维模式,迅速转向“卖产品”的发展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迈向市场的速度。
“面对市场,转变思路,从‘我的技术有多先进’,到‘我的产品可以满足市场的哪方面的具体需要’。和尼轩电子以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重组,正是这一思路下的最新进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团队研究员级高工付莹表示。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支持下,一系列的操作随之推进:2020年,投资孵化中科晶益,并以此为载体,以大尺寸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制备技术为基础,布局研发具有特定结构和优异性能的轻元素单晶材料与器件系列产品;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尼轩电子,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推动产业化进程。
近日,记者在轻元素团队洁净生产车间里看到,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一台机器可生产出30多种不同尺寸、不同性能的单晶铜材料,最大可达A4纸大小,已经从中试阶段跨入规模产业化阶段。
目前在轻元素团队201洁净生产车间内,中试产线已实现大尺寸单晶半自动化连续生产,全过程实现生长腔不降温、连续生产,每一炉可以生产20片A4尺寸以上的单晶铜箔,每天两炉,产能可达1万片每年每台。
“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并购的模式入股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团队可以将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与本土产业相结合,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竞争力,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的力量,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付莹表示。
自成立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始终以解决国家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己任,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助力东莞乃至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以技术及资金入股的类似方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完成对塔基特靶材、三墨材料、秋然科技、中科智研等东莞企业的并购与股份重组,助力其从小微企业向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迈进。重组后,上述企业新增订单合计已超2亿元,实现华丽蝶变。
“当前,东莞正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东莞对于科技创新非常支持,而且政策具有延续性、持续性,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助力。”付莹表示,目前,团队已经引进了社会资本,实现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