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凉亭、休闲座椅、精美绿植……今年8月,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位于莞城街道兴塘社区旗峰路与东城路交会处的兴塘口袋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既能休闲散步,又能娱乐健身,为周边居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茶余饭后的新去处。
▲莞城街道兴塘口袋公园
在东莞,这样的公园已超400个。近年来,东莞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持续加快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各镇街(园区)充分发掘现有空闲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的特点和本土特色,打造出了特点鲜明、精彩纷呈的公共绿色空间,一个个口袋公园悄然走进人们生活里,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和品质,更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旧换新
闲置地变身主题公园
口袋公园,是指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小型纯绿地等建设而成的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绿地。作为市民家门口的绿色活动场地,先要净,才能美。因此,在多种口袋公园的建设方式中,“化黑点为绿点”最为普遍。
▲高埗镇低涌村口袋公园
高埗镇低涌村口袋公园的蜕变便是典型代表。曾经,这里因为积存垃圾问题突出,环境恶劣,被媒体曝光为卫生黑点。为改变这一状况,高埗镇投入40万元对其进行绿化改造,在原地打造口袋公园,新栽植行道树、铺设草坪,并增设休闲步道、健身设施,再将周边老房子增加墙绘,道路两边划上停车位,让这块原本“脏乱差”的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了颜值在线的口袋公园。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公园内草木郁郁葱葱,新栽种不久的两棵树木刚吐出新芽,在房前屋后显得格外养眼。坐在树下乘凉的林女士开心地表示:“这里以前比较荒,现在改成公园好多了,走几步路就可以到,真的挺好的。”
▲凤岗镇桥陇河水滨口袋公园
同样的蜕变在东莞多个角落发生。凤岗镇天堂围村通过结合街旁绿地和河堤,沿街旁打造了桥陇河水滨口袋公园,自然本底特色和历史文化充分被发掘,大大提升了市民行走中的绿色体验;虎门镇沙角孝德文化公园前身是一家歇业多年的酒楼旧址,为了盘活用好辖区闲置地,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中华传统孝德文化主题口袋公园,公园建成后,不仅根治了闲置地的“脏乱差”现象,还美化了村容村貌……
在对闲置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东莞还注重对现有古树、大树的保护,依托树木进行公园建设。走进位于清溪镇清上路上元村,就可以在村委会门前看见围着5棵百年古树建成的龙岭公园,该公园历经修缮门前儿童游乐设施、建设设施、增设座椅、修复树池等改造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不仅满足了老百姓树下乘凉的需求,更为代代村民留住了一段“绿色记忆”。
▲清溪镇龙岭公园
谈起建设古树公园,清溪城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珍贵乡土古树资源、传承乡村历史文脉,还能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在清溪已建成的16个口袋公园中,以古树为印记的公园就有5个。
强化功能
打造家门口公园服务圈
仅仅数量多、景色美,还不足以成为人们驻足公园的理由,能够获得广大市民青睐的,还有这些口袋公园以人为本的功能属性。聚焦“一老一幼”对群体活动空间的需求,不少镇街不遗余力地精心规划,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等精细化管理举措,让老人和小孩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大朗镇朗豪儿童公园
近年来,充分考虑儿童娱乐需求,大朗镇结合本土特色升级打造了荔香儿童公园、朗豪儿童公园、松木山文体公园等儿童主题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批“遛娃”“放风”好去处。荔香儿童公园由入口广场、荔香文化广场、主题廊架、儿童乐园及水韵书吧五大部分组成,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集生态、文化、功能、创意于一体的文化交流空间;开放式的朗豪儿童公园将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园区景观中,让孩子们寓教于乐……
在推动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东莞也注重将公园建设与当地文化元素融合,因地制宜,让口袋公园在绿美环境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民俗传播的前沿阵地。
以厚街镇鳌台公园为例,自2020年开始,该公园对菊湖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升级改造,结合东莞唯一“三甲留墨”的鳌台书院,以《鳌台王氏族谱》中描绘的“鳌台八景”为核心意象,打造了独特的八大主题景观,重塑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文承、人和”的人文景观空间与生活游憩空间,搭建了厚街文脉的重要传承基地,也成为厚街对外展示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的重要窗口。
▲厚街镇鳌台公园
如今,走进鳌台公园,不仅能领略自然风光的秀美,还能感受到书香氤氲的人文精神,让人得到精神与生活的双重享受。今年夏天,在大明塘美食街打卡后再去鳌台公园逛逛成为市民李小姐的日常,她表示:“这个公园就在街边很方便,每次来走一走都觉得内心豁然开朗了。”
今年以来,围绕“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目标,东莞城管提出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三张名片”,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千园共享之城”就是“三张名片”之一,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市民绿色活动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圈,努力构建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