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世界工厂”复耕记
东莞+ 2023-06-01 20:44:01

种植大户陈燕玲,是厚街镇双岗社区儿媳妇。在家门口承包1100亩连片农田,令她如获至宝。“我们将把双岗社区农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陈燕玲说。

东莞自然区位优越,传统上有“鱼米之乡”之称。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不过,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狂飙突进,东莞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东莞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开展耕地恢复工作,组织各镇街在耕地保护集聚区内恢复一批耕地,通过土地平整、农田防护、改善土壤、优化种植等措施,实现恢复耕地5000亩。

目前,全市耕地面积13.35万亩。依托先进的加工制造水平,便捷的物流配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东莞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严守红线

2022年恢复耕地5000亩

从东莞中心公园出发,走东莞大道、环城路、绿色路,驱车不到20分钟,就来到位于水濂景观路旁一方田农业园。走进农场,一片玉米地映入眼帘,十多名农民正在劳作。

“我们种植了旱稻、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小满过后,正忙着收玉米。”在东莞中心城区,一块145亩的连片耕地,让农业园负责人罗伟娴既体验现代都市,又感受到田园风光。

近年来,罗伟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专注“三农”服务,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种植地块。2022年7月份,南城街道水濂社区九里谭恢复集中连片耕地145亩,这让她喜出望外,很快签订承包合同。

东莞工业立市,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名城。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规模不足与耕地布局分散碎片化等核心问题突出。

为破解这一问题,东莞通过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结合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等政策要求,在集聚区范围内组织实施恢复耕地、补充耕地,并严格实行用途管制,以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引导东莞耕地保护布局集聚,推动农业空间规模发展,守住耕地红线。

具体来说,根据各镇街耕地流出情况,制定全市耕地总量控制目标清单。在全市农业空间格局基础上,按照“市定规则,镇管工程”“立足禀赋、集中连片”等原则,采取市镇联动的方式将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耕地及有可恢复耕地潜力的地区划定为耕地保护集聚区,引导规划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布局。

“2022年,双岗社区恢复集中连片耕地总规模为1100亩。在项目建设前,这块地以果园、其他草地、养殖坑塘等地类为主。”厚街镇双岗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启良表示。

双岗社区生态农业园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已经全面恢复为耕地,并第一轮种植油菜花,后续轮种水稻、玉米,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一系列组合拳下,东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整治、耕地恢复实效明显。2022年,通过恢复、整改等方式,实现恢复耕地5000亩。目前,全市现状耕地面积为13.35万亩。

厚街千亩油菜花海

科学种植

改良土壤选育良种 农作物长势喜人

罗伟娴泡开一壶茶,招呼工人采摘新鲜玉米过来。“不用洗,剥开皮直接吃。”记者按她的吩咐照做,新鲜玉米味甜多汁,水分充足。

2022年7月份,广东阡陌纵横智能农业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一方田农场承包权后,立马进场平整土地。按照协议,农场种植用地145亩,用于种植番薯、玉米、早稻等粮食作物。

粮食种植,农场改造很关键。

进场之初,一方田农业园坑坑洼洼,土壤贫瘠。为此,阡陌公司投入300万元,用于农场土地平整、道路建设、土壤改良等。根据土地起伏,合理规划平地、梯田、番薯等农作物种植区,并保护原有鱼塘、沟渠等水资源及果树苗木,同时设计绿草地、玉米迷宫、云桥、小花园等农业体验带。

先改良土壤,把第一造收获后的玉米、早稻和番薯秸秆粉碎后深翻入土,补充养分,激发土壤活力。再施有机肥,综合牛粪、羊粪、花生肥、中草药渣,逐步改良土壤质量。

“因土质问题,第一造农作物产量很低。土壤改良好,玉米亩产达到正常水平。”近年来,阡陌公司与市农技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玉米的育种工作,在一方田选种了八宝金、白雪公主、糯米玉米等优良品种。

为确保番薯种植量质并举,一方田引进湛江优良品种“一点红”,并将土壤拿到湛江比对,培育最适合红薯种植的土壤。

园区今年稻谷种植沿用“旱稻早苗”的种植方式,此举可降低60%的用水量和30%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作物的成活率,病虫害也会相应减少。

“通过土壤改良、选育良种,旱稻有望亩产1000斤,红薯亩产2000斤,玉米亩产1300-1500根。”罗伟娴说。

在厚街,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油菜花文化节,吸引了超过10万游客前往打卡。这片千亩油菜花海,是双岗生态农业园擦亮品牌、改良土壤的创新之举。

去年底,“鸿达农业”公司获得双岗社区耕地集聚区承包权,通过推进永久基本良田整治,把这片荒地复耕改良,种上油菜花,才有了这片油菜花海。目前,这块千亩良田划分为水稻、玉米、蔬菜三个种植区。

“厚街油菜花文化节引起轰动效应,我们在油菜花茎叶粉碎后深翻入土,逐步改良土壤。”鸿骏集团董事、鸿达农业公司负责人陈燕玲说,园区内30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公司计划为户籍老人免费送玉米,厚街乡亲将实现“玉米自由”。

政策加持

种粮补贴标准翻倍 粮食总产量“五连增”

东莞全境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东莞属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农业占比仅为GDP的0.3%。不过最近几年,水稻种植变得越来越红火。团餐龙头企业鸿骏集团、三农服务机构阡陌公司等,纷纷进军农业种植领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2018年以来,东莞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成功克服疫情、农资价格上涨、气候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2018-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五连增”,牢牢端住了粮食主销区的“饭碗”。

据统计,2018年-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1.81万亩,增长至3万亩。其中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3万亩和1.0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和5.9%。

从种植结构看,目前全市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约占总面积73%,其他粮食作物包括薯类、玉米和豆类等。从生产布局看,全市除莞城、石龙外,30个镇街均有种植粮食,2022年全年播种面积(含复种)在1000亩以上的镇街共13个,占全市粮食总面积4%。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春播作物总面积约11.43万亩,其中粮食1.41万亩,蔬菜9.1万亩(含复种),同比保持稳定。“2023年,力争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达到3万亩、总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

粮食连年丰产丰收,离不开各级政府政策加持。

2022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要求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落实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第二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

东莞闻令而动,出台扶持粮食生产13条政策措施,从2022年下半年起,调整市级种粮补贴政策,补贴标准增幅近一倍。其中,水稻每亩每造补贴提高至500元,马铃薯每亩每造补贴提高至300元,玉米每亩每造补贴至250元。

此外,扩大种粮补贴范围,将种植大豆纳入市级种粮补贴范围,参照水稻补贴标准,每亩每造补贴500元。同时,将市级种粮大户(水稻)补贴调整为双季稻奖励补贴,对当年早造及晚造在同一个地块连续种植水稻的种粮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100元/亩。

陈燕玲算了一笔账,承包1100亩双岗生态农业园,市、镇各类补助费用约74.16万元,基本可以覆盖园区用工和生产成本,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鸿骏集团进军农业的信心和底气。

其道大光

依托粮食生产 打造现代都市田园

东莞综合考虑粮食作物品种结构、田块面积、基础设施等因素,2023年分别在麻涌、东城、厚街、望牛墩4个镇街启动粮食高产示范建设,建立3个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市级示范区、1个连片100亩以上的大都市级示范区,通过小面积试种攻关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事实上,由于粮食价格、生产资料和人工等因素,单靠种田很难赚到什么钱。在陈燕玲、罗伟娴看来,要想种田有奔头,还是要走集约化的路子,依托粮食种植提升综合效益,打造集耕地保护集聚、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于一体的都市田园。

一方田瞄准高端市场,通过精品种植、农场直销、观光采摘、科普教育、团建活动等,打造现代都市田园。阡陌公司还将与市农技中心一起,做好农技推广,帮助农民转型,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

2023年中央一号文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自问世以来,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鸿骏集团从膳食承包起步,近年来聚焦三农建设进行战略布局,先后涉足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种植领域,促进一二三产业农合发展。2017年以来,在全国建立了19个中央厨房。而为了保障供应链稳定,提升企业竞争力,2020年,该集团进军农业种植领域,在贵州、云南承包了万亩良田。

“我们有市场,就敢投资中央厨房;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中心,就敢进军农业种植领域。”陈燕玲说,中央一号文重农强农,证明了鸿骏集团的战略布局方向是对的。“一定要把粮食端在自己的饭碗里。”

在陈燕玲的规划中,双岗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玉米、蔬菜、生态景点等主导产业,打造三产融合发展试验田。通过多元化种植,完善配套设施,丰富发展业态,构建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相融合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陈燕玲认为,东莞作为工业城市,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销售渠道优势,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强,三是掌握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东莞粮食生产其道大光、未来可期。”

 

文字:吴金华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