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东莞市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分为“盛世聚首”“青铜时代”“妙相重光”“雪域梵华”四大部分,展出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5月18日至6月18日期间展出文物原件,6月19日至8月27日期间展出文物仿制件),马首仿制件以及商周青铜重器、南北朝青州佛造像、明清鎏金铜佛像等86件珍贵文物展品。

铜兽首默然凝视的是百余年的聚散浮沉,青铜重器所铭刻的是数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开端、探索和发展,南北朝石造像镌刻的是温润而慈悲的艺术力量,明清鎏金铜佛见证的是多民族的艺术交融……
国宝归来,四大部分,各有各精彩!
盛世聚首

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水力钟喷泉部件。它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相结合,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当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沉醉于天朝大国的幻梦之时,列强东顾,屈辱和苦难随之而来。百余年来,十二兽首天涯四散、颠沛流离。如今,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牵引下,流散的国宝正陆续踏上“家”的归途。

此部分由“近代史开篇”“火烧圆明园”“兽首回归”三组内容组成。1840年,鸦片战争在东莞虎门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文物也被大量抢夺。展览以十九世纪发生在东莞的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为历史背景,突出此次展览与东莞作为“近代史开篇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在东莞举办此展览的独特意义。
妙相重光

山东青州地区出土的大批南北朝至北宋时期的佛教石造像,在传情达意和线条运用上,以微笑面容和衣衫稠叠贴身的艺术形象而闻名,文化性与艺术性极强,被称为“青州风格”。此部分以“千年微笑”和“曹衣出水”两组内容,表现其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地区特色、南北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集绘画艺术、雕塑技法、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于一体的青州佛造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主要是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贵族阶层,器型丰富多样,造型浑厚凝重,纹饰繁缛富丽,工艺精湛绝伦,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从礼器、生活用具到兵器,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件都凝聚了先辈的才思与创造,成为那个时代的“国之重器”。此部分由“钟鸣鼎食”“杯觥交错”“金戈铁马”三组内容组成。
雪域梵华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拥有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藏传佛教艺术。公元七世纪以来,藏传佛教艺术持续向内地延伸,与汉地艺术日趋交融,并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鎏金铜佛成为佛教艺术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之一,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珍宝和传奇。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
离去时故土风雨飘零
归来时再见锦绣河山
见证岁月变迁
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华夏人文精神
在外漂泊多年的海外回流文物
这一次,在东莞闪亮登场
国宝归来,只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