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难度远超想象的出征。
在飞机上,队员们还在讨论,如何利用有限的装备,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到了现场后,看着一栋7层的楼房像面粉一样垮塌,变成只有2层楼高的废墟,“难度远超我们想象。”
当他们2天2夜挖穿5层废墟后,仪器却显示遇难者已经失去了生命迹象。“家属都劝我们不要再挖了,我们的队员接受不了,还要坚持挖下去。”
“累一点,辛苦一点,我们都不怕,只要有希望我们可以不休息。”但是希望像飘摇风雨里的烛光一般,一吹就灭。
当救援队全部通关到达深圳罗湖口岸时,一直绷着的队长张家杰终于崩溃,哭着向队员讲述自己的感想。“我们17个人背后是17个家庭,我把你们带出来一定要把你们平安带回去。”
目的地:马拉蒂亚
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4时,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发生7.8级地震。当时是北京时间9点多,周国彦刚到公司开始工作。到了中午周国彦正在吃饭时,蓝天救援队微信群里有人发来消息:“土耳其发生地震了。”
“当时就心绪不宁的,因为我如果要去的话就得提前安排好工作。”这一天一直没有等来救援通知,但是周国彦和队友们已经提起开始做准备了。查询天气后了解到,当地温度最低到零下十几度,便开始想办法买厚袜子和厚衣物。
7日上午11点,蓝天救援队发来通知,征集第一梯队队员前往土耳其参加救援。周国彦立即报名,赶到家里、厂里,把一切都安顿好以后,下午4时集合。共有6名队员入选第一梯队,分别是杨军、周国彦、刘玉祥、左继庆、李雪勇、罗宗国。他们在广州白云机场搭乘8日凌晨的航班前往迪拜,再在迪拜转机到伊斯坦布尔,再转机飞往卡特拉曼马拉什省,再坐大巴车连夜出发去往马拉蒂亚市。
2月11日,东莞蓝天救援队派出第二梯队共11人进行增援,于12日晚上到达马拉蒂亚营地。他们分别是张家杰、林弟、王强、陈李、陈小云、刘凯宏、陈俊、颜孔超、郑成炽、康彪、潘卫东。
北京时间9日9时,当地时间9日凌晨4时,救援队终于到达马拉蒂亚市和其他省市的蓝天救援队集合,在这里集合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有至少三百人,加上其他各国的救援队,有超过千人。短暂休息之后,当地时间8时,东莞蓝天救援队的6名队员在营地接到中国蓝天救援队指挥部的任务,立即开展救援行动。
布哈拉大道是马拉蒂亚市的一条主干道,即使透过满目疮痍的废墟,依然能看出这条街道昔日的繁华。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各国人民共同秉持着拯救生命的信念,通力协作。土耳其灾害部门和警察、百姓都对中国蓝天救援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2月9日是震后第三天,“黄金72小时”被认作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虽然一刻不曾停歇,但是东莞蓝天救援队还是没能在72小时内展开救援。
但是奇迹仍然时常发生。当地时间下午,他们联合当地救援队、警察和志愿者成功营救出一名幸存者。
在成功救出这名幸存者之前,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失去生命了。当地人先用大型设备进行挖掘,后邀请蓝天救援队进行挖掘,“因为我们有小的工兵铲,可以往下挖出通道来。”
向下挖掘后,终于看到了这个人的手臂,但已经是僵硬、黝黑的。“我们当时以为他是死了。”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在和当地百姓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将其救出。
“黄金72小时”之后,奇迹诞生!
超出想象的困难
2月11日晚,马拉蒂亚市此时室外的气温是零下十几度。
这是土耳其地震后的第六天,东莞蓝天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到达马拉蒂亚市的第四天,第二批队员到达的第一天。
“铛,铛,铛”,敲击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一栋垮塌的楼房废墟上,队员们正在上往下挖,挖出一条刚好能够过人的狭窄通道出来。
根据此前生命探测仪的检测结果,废墟底下疑似有生命迹象。而废墟底下也向救援队发出响应,进行过敲打。救援队判断,这栋建筑废墟下面有幸存者。
方位可知,距离可知,但是所在楼层不可知。
土耳其的许多房屋建筑结构与国内不同,地震面前,它们像是遇到从上往下的压力一般,垮塌得十分彻底。
队员周国彦参与到了这场救援行动中,从10号下午探测仪发现生命迹象开始,他和队员已经连续2天2夜,两班倒地对这处废墟下的幸存者进行搜救了。
当地居民向他展示了地震前这栋建筑的照片,是一栋6、7层楼高的房屋,但是垮塌后只有2层楼那么高。
不敢动用大型设备,他们害怕本就不稳定的废墟对本就脆弱的幸存者造成第二次伤害。就这样从上往下,一层一层掀开,一层一层往下挖,又需要非常小心地保证其结构的稳定,就这样挖了两天两夜,终于挖穿了五层废墟。
“就在眼前了。”周国彦心想。
这时救援队决定再度启用生命探测仪,将仪器贴在废墟上,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
众人静默,屏住呼吸……
没有,没有探测到废墟下有呼吸。
再测一遍!众人再度屏住呼吸。
还是没有。
沉默,所有人默不作声。气氛变得异常低沉。
就在动用生命探测仪之前,队员们还在为究竟是使用横向挖还是往下挖的救援方案而争辩。突然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即使是心里早有预料,他们仍不愿意接受。
没过多久,大家又继续动起来了。“是死是活,我们都要把他弄出来,这是对死者一个交代,也是对他们家属的一个交代。”周国彦心想。
此时时间已经是12日凌晨0时,遇难者的家属也得知了情况。对方告诉救援队,不要再挖了,这样子太危险了。
无奈,无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周国彦回忆时说道。
虽心有不甘,但是为了队员的安全以及第二天的任务考虑,救援队还是暂时撤了下来。
低温、余震、生死时刻
从东莞到土耳其,要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太多。
5个小时的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开始了高强度的搜救工作。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不断冒汗的身体,以及再也没有出现第二名幸存者的失望,如山般地压了过来。
到了11日,队员们已经陆续开始感冒了。
12日晚上对于东莞蓝天救援队第二梯队的11名成员来说,是最难熬的一晚。当天晚上继续赶路比较危险,以及离营地仍然比较远,于是他们停下来就地扎营。外面的温度是零下十几度,而他们的睡袋只是适合在十几度时使用。
“全部紧紧靠在一起,隔着睡袋都能感觉到大家在发抖。”
对准备充分的救援队员们来说,这个挑战还比较好克服,而对于地震中的灾民……
第一波7.2级地震发生在凌晨4点,因为土耳其的房间都使用地暖,很多人只穿着少量的衣服睡觉。“太惨烈了!”周国彦说道。
许多人来不及逃到室外,房子就已经倒下了。更多的人是来不及穿上衣服,穿着单衣就往外跑。即使是一些人在重压之中幸存了下来,但也难以抵抗寒冷。
发现遇难者最多的地方是在楼梯位置。因为地震留给大部分人逃生的时间,只够从房间跑到楼梯。
“我们在飞机上的时候还在讨论,怎么样分工合作能够救出更多的人。到了现场后,难度远超我们想象。”
不只是搜救难度大,对身处其间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们,他们更是直面生死危机。
2月15日,队员们在两栋楼之间的一处废墟上进行搜救,除了安全员在外进行观测,大部分队员都在废墟上进行搜救。
突然,一块瓦片掉落下来了。是余震发生了!安全员立即呼喊撤离。
但是根本跑不快。余震让两侧本就脆弱不堪的楼房摇摇欲坠,好像下一秒就有可能倒下了。万幸,余震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楼房没有倒下。
当时大家还沉浸在作业当中,对刚刚的危险后知后觉。但是队长张家杰心事重重,一言不发。
2月19日上午,当他们通过了深圳福田口岸入关之后,一直绷着的队长张家杰终于没忍住,哭着向队员讲述自己的感受。“我们17个人背后是17个家庭,我把你们带出来一定要把你们平安带回去。”
救援的意义
根据中国蓝天救援队公布的消息,截至目前,中国蓝天救援队共救出3名幸存者。
“所有人都是为了挽救生命出来的,但是……”张家杰犹豫了一会说,“很难。”
张家杰是和另外10名队员在第二批出发的,13号到达营地的时候,已经是灾后第7天了。而人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极限的生存时间就是7天。挽救生命的希望更加渺茫了,但是他们还是出来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
事实上生命的奇迹还在不断创造。被埋170小时,被埋260小时,被埋278小时……在各个救援现场,不断有人被埋更长时间后得到救援,奇迹在不断诞生。
尽管有先进的设备,但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太过渺小。
生命探测仪能够帮助发现幸存者,但也需要先把瓦砾清除,尽可能贴近地探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接到过一个任务,搜救可能被埋在废墟下的一名医生。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搜救到晚上八九点。
那是一栋3层楼的房屋,队员们对这处废墟一层层往下排查,循着他的房间位置和逃生路线一点点进行排查。就这样挖了12个小时以后,他们收到消息,医生联系上了!他没有被埋在下面,而是外出了。
队员们没有因为白费功夫而沮丧,而是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不后悔,因为他人是活的!”张家杰说道。
无力感是参加这次救援的队员们普遍产生的感受,但是张家杰表示,“我们在那里的所有作业时间内,尽到了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把能用到的所有科技手段、所有技术手段都用上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怕累,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张家杰说,没有不甘心。
侧记
跨越国界的大爱
在搜救任务当中,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当一个小组发现了疑似点,其他小组一般是不能参与的。“一方面,说得难听一点,这是我的战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救援的危险性,我的后背一定要交给我信得过的好兄弟。”周国彦说道。
但是也有例外。他们曾经和巴勒斯坦的救援队有过一次合作,因为他们挖的通道口径太小,而他们的身材都比较高大,钻不下去,于是便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这次行动。
“一开始他们是不信任我们的,后来看到我们比较专业,就放下心了。”
在即将撤离的时候,队员们和当地人告别,当地的警察抢着和他们互换徽标。
“头盔、队徽,都被他们换掉了。”
一锅夹生的米饭
在救援现场,当地百姓会主动为他们送来食物。但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同,经常没能吃饱饭。有的时候是面包加红茶,但是都和国内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是土豆泥和洋葱泥,再加上番茄和香料,做成的糊状食物,队员们也吃不惯。
后来有人告诉他们,让做一点米饭,当地百姓便想办法搞来了大米,但是却不会煮饭。他们用米蘸了油,再放锅上蒸,做出来的饭都是夹生的。
好在当地有个华人老板,为他们弄来了面条和鸡蛋,和队员们一起煮了一大锅粥和面条。
有队员感叹,“终于有了点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