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己亥杂诗
(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朝的疆土面积仅次于元朝,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曾经辉煌过。1840年以后则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要多凄凉有多凄凉。这种从盛到衰的转折幅度特别大。
龚自珍《己亥杂诗》是清朝转折期的代表作。龚自珍是清朝最敏感的人之一,他有很强的政治判断力。龚自珍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太平盛世中度过,可他没有被太平冲昏头脑,他老早就觉得清朝已经进入衰势,外强中干,要想振作就必须改革变法。
《己亥杂诗》——危机前的第一声呐喊
本文所讲的这一首诗,是《己亥杂诗》组诗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中用“万马齐喑”的形象比喻,准确地概括了清朝腐朽统治下死气沉沉的现实。诗人呼唤风雷爆发,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局面,使中华民族重新获得勃勃的生机,在这首诗中,“风雷”是一个意象,象征轰轰烈烈的大变革。诗的后两句,劝告“天公”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生人才。这里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新一代人才涌现,才能改变这“万马齐喑”的局面,才能使国家走向振兴和富强。
龚自珍之所以会发出“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呐喊,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作者所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清政府统治中国将近两百年,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但是,当时许多人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危机即将到来,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龚自珍深刻地认识到清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诗人提出许多改革措施,但均被搁置。诗人无奈辞官愤然离京,寄情于诗,用诗歌来抨击社会,提出倡议,抒发情感。
事实上,龚自珍的预感没有错。在这组诗写作后的第二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对酒》——民主革命先驱的冲天豪气
生在晚清的秋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诗人,她的诗大多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雄沉豪迈、气势磅礴,在近代诗坛独树一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一首《对酒》。
很难想象这样的诗作是出自一位女性之手!作为女性,貂裘、珠宝似乎才是她们的追求,然而秋瑾偏偏不爱,她将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首饰拿去换钱买宝刀,更是不惜卖掉身上的貂裘大衣来换几杯酒。这是何等的豪气?这种豪气,似乎只有唐代的李白才能和她一比高下。秋瑾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读了之后,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一个拔剑而起、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首诗运用强烈的夸张和想象手法,表达了气势恢宏、撼人心魄的力量。这就是革命者的气魄,这就是革命者的力量。
秋瑾女士就义后五年,在孙中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终于被推翻。
知多D
为什么叫《己亥杂诗》?那年龚自珍辞官从北京回老家杭州,在旅途中,龚自珍诗兴大发,每想好一首,便用旅店的鸡毛笔写在账簿纸上,写完就扔进一个篓子,等结束了旅程,打开篓子一看,居然写了315首。这一年是农历己亥年,因此,这315首诗,命名为《己亥杂诗》组诗。这一组诗是了解清朝后期历史的一面镜子。
童眼看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内忧外患之下,广大的人民对腐朽的清朝政府已失望透顶,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的道路。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吸引了大量的心怀救国梦想的热血儿女,准备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秋瑾。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比,秋瑾积极组织武装反对清政府起义,她被清军逮捕后从容就义,年仅32岁。她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努力。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万升明,东莞市第二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九小学语文科组长,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期刊,参与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