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学古诗⑨|一首《石灰吟》吟尽明朝多少事
东莞+ 2023-02-10 14:17:37

/代表作/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取代元朝得了天下,不过元朝不是被消灭,而是被打跑的。元朝的领土本身就分为草原和中原两部分,明朝占领中原之后,元朝就重新退回草原了,但还是有实力的,所以明朝北边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

历史学者认为,明朝皇帝不行,大臣行。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可以说都乏善可陈,没有什么作为。为什么明朝还能传承270多年呢?因为它有好大臣替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就通过《石灰吟》看文臣于谦的故事。

一生清白存浩气

《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所作,寄寓着年少时的理想和抱负,堪称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大意为:石灰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人借物喻人,托物寄怀,以“石灰”自勉,表明要像石灰一样“清白”,表达自己不怕牺牲、为国尽忠的意愿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据说,《石灰吟》是于谦小时候亲眼看见石灰的煅烧过程,生发出豪情壮志而创作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概括了石灰的煅烧过程,寓意人生可能遭遇的磨难。于谦23岁中进士,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被召回京,这27年是他居官清正廉明、心受“烈火焚烧”的时期。“若等闲”三个字貌似轻松自如,实则惊心动魄,与“烈火焚烧”形成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展现出于谦的铁骨铮铮。支撑石灰勇于“粉身碎骨”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清白,是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历代英雄豪杰,只有经受千锤万击,磨炼刚毅大志,涵养聪明才智,陶冶优良品质,才能登上历史舞台,作出一番恢宏事业。

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句句有物。第二境界是句句有人。第三境界是最高境界,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知行合一。于谦这首《石灰吟》就达到了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据说于谦一生都是崇拜文天祥的,他家里一直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跟供奉自己的祖先一样。于谦为什么崇拜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一个道理。这样的大臣就是朝廷的支柱,有这样的价值追求,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不绝。

/童眼看历史/

如果没有于谦,明朝历史会改写吗?

到了明英宗的时候,蒙古有一支叫“瓦剌”的军队强盛起来。明英宗听一个大宦官的撺掇,率领大军亲征。结果明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明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活捉。

皇帝被活捉,朝廷乱成一团。好多大臣认为敌人已经在河北了,北京根本守不住,不如赶紧迁都南京。这不等于把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人,重走南宋的老路?如果真要那么做,明朝的历史可就得改写了。就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而且为了防止瓦剌军拿明英宗当筹码,他要尊英宗为太上皇,改立英宗的弟弟当皇帝。于谦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万一保不住了,明朝就是亡在他的手里,不仅敌人杀他,自己人也得杀他。

还主张尊当朝皇帝为太上皇,改立他弟弟当皇帝,一旦明英宗翻过身来,怎么可能饶了他?于谦当时根本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安危,他觉得这就是对国家负责,就坚持这么办。

正因为有了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北京真就防守住,瓦剌大军还把没有利用价值的明英宗放了。国家保住了,皇帝也保住了,算是双赢。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京保卫战”。

可后来明英宗回来之后,只能当太上皇,他不甘心皇位就这么落到弟弟手里。几年之后,趁着弟弟生病,他就在一群宦官跟大臣的帮助之下,又把皇位夺回来。他一回来当皇帝,就把于谦以谋反罪名处死。抄家时,于谦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跟宝剑端端正正地供奉在那里。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于谦这一生正应了《石灰吟》这首诗,这就叫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黄雅君,厚街镇前进小学教师,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厚街镇小学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文字:赵海霞整理 制图:郑伟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