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学古诗⑦|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杜甫都在干啥?
东莞+ 2023-02-10 12:51:58

/代表作/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望》(节选)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别看《早发白帝城》这豪迈的诗句,以为是少年之作,其实,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58岁,离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了。那时,唐朝社会正经历一场大叛乱,李白的人生也遭受一场大挫折。

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特别出色。人们把那个时期称作“开元盛世”。但到了后期,唐玄宗老了,不愿意工作,在宫里,宠幸杨贵妃;在朝廷,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不怎么样的大臣;在边疆,又把军政大权交给一些不可靠的人。这些因素凑到一块儿就激起了一场大祸。当时有一个负责保卫东北地区的将军安禄山。从北京起兵,一路攻上长安。这在中国历史上号称“安史之乱”。

李白:人生最落魄时,心里仍有七彩云霞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当时没办法赶紧往西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他就下了一道诏令,让自己所有在外地的儿子都自行招兵买马,组织抵抗。其中,他有一个儿子,叫作永王李璘,就在江陵拉了一支队伍,声称要讨伐叛军。讨伐叛军不仅要打仗还要政治宣传,需要文人。李璘三番五次邀请李白参加自己的军队。李白头脑比较单纯,觉得这是给国家效力,就接受,还给李璘写了不少赞美诗。可是他没有想到,李璘叛乱,唐肃宗派人讨伐,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抓起来了,算是协同犯罪,差一点被杀掉。后来幸好朋友们多方营救,才改为流放。李白已经58岁了,暮年遭难,心情非常悲凉。可是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刚刚走到白帝城,朝廷就因为旱灾宣布大赦天下,流放的人不用去了。李白就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又返回江陵,这才吟诵出了这首风流潇洒的《早发白帝城》。李白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心里永远有七彩云霞,永远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这不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不过曹操说得雄壮,李白说得飘逸。

杜甫:家国情深圣人人格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滞留长安,皇帝是什么情况他不知道,家人是什么情况,他也不知道。他愁肠百结,在这种心情之下又一个春天降临,杜甫感时伤世写下《春望》。

《春望》格律严谨,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气度浑宏,以“感时花溅泪”回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思家之切,对仗巧妙,声情悲怆。它充分彰显了诗圣“沉郁顿挫”之风。

把李白跟杜甫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差异来了。李白眼里有一个大大的自己,豪情、飘逸、乐观,这是“英雄人格”。我们衷心地喜欢。杜甫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有朋友还有老百姓,他永远愿意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这些人,这是“圣人人格”。我们衷心地佩服、喜欢。所以我们才把李白叫“诗仙”,而把杜甫叫“诗圣”。

/知多D/

李白和杜甫,你会找谁当老师?

本来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但是从《春望》来看,杜甫是学霸,习惯性超额完成任务,人家只要求两联对仗,他就搞成三联对仗,还额外加两个句内对。可能有同学会说,对仗越多就越有本事吗?李白写过很多律诗,有的不对仗,但是特别潇洒,你不得不服。

虽然说对仗有对仗的好处,不对仗有不对仗的潇洒。但如果选一个人当老师,首先要考虑杜甫。为什么?因为李白天赋很高,他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跟着李白学,除非你也是天才,否则就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啥也学不好。但是跟杜甫不一样,他给自己制定更严的规矩,你跟他学,先学规矩,即使没那么完美,也能“刻鹄不成尚类鹜”。

/童眼看历史/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从北京一路向西杀过去,唐玄宗带着爱妃、太子等少数亲信西逃,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在随行将领要求下,杀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马嵬之变”。白居易的叙事诗歌《长恨歌》有记载这一事件。

之后玄宗南下四川,放弃权力,当了太上皇。太子率军北上,举起平叛大旗,就是唐肃宗。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石哲菁,东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教师

文字:赵海霞整理 制图:郑伟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