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朝末年,严刑峻法下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诞生了两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刘邦和项羽。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力量最强。刘邦最早攻入秦都咸阳但不得不接受项羽的分封为汉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随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从《大风歌》《垓下歌》两首诗看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刘邦会赢?诗歌告诉我们答案。
项羽:宝马美人少年英雄悲壮形象
公元前203年,项羽中了刘邦大将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兵困垓下(今安徽灵璧)。夜半,汉军阵营传来阵阵楚歌声(四面楚歌),项羽大惊,莫非楚地都被汉军攻占?项羽忧愤回帐中借酒浇愁,慷慨悲歌,吟诵出著名的《垓下歌》,把宝马美人的少年英雄形象留在文学史上。
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兮”字,是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啊”和“呀”。“骓(zhuī)”指项羽胯下宝马乌骓马。“虞”指相伴项羽的美人虞姬。
第一句诗塑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盖世英雄形象。《水浒传》中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力拔山”肯定是用了夸张手法。第二句诗“时不利兮”说时运不济,我项羽运气不好。“骓不逝”是我的乌骓马不能奔跑驰骋了,暗示项羽已是穷途末路,无处可逃。第三句运用“顶针”的手法(第三句的句首“骓不逝”接第二句句尾),我的乌骓马啊,我们已经陷入绝境了,可怎么办啊?
项羽自知失败的命运无法挽回,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他似乎没有悔恨和叹息,他唯一牵挂的是他挚爱的美人虞姬。毫无疑问,项羽死后,虞姬的命运肯定是悲惨的。可是项羽已是濒临绝境,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只能绝望地悲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一句诗饱含着项羽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身亡,非常悲壮。
刘邦:诗中透出宽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和项羽相比,刘邦除了个人武力不如项羽外,其他方面都能远胜项羽。项羽进入咸阳之后,谋士范增劝项羽定都咸阳,平定天下。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足见项羽胸无大志,没有战略眼光,可悲可叹!相反,刘邦对于项羽分封自己为汉王欣然接受,据巴蜀汉中之地,轻徭薄赋恢复生产,招贤纳士有平定天下之志。几年之后刘邦就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
公元前196年,刘邦回到故乡沛县(今江苏徐州)。这次刘邦真的是衣锦还乡,比起项羽天下未定就要富贵还乡,高下立判!刘邦把昔日好友和故乡尊长都召来,欢饮十几天,即兴创作了《大风歌》。
这首诗一共只有三句,却抒发了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的忧虑。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继承了《诗经》中比兴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揭开了一幅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直抒胸臆,抒发刘邦平定天下,威镇寰宇的豪迈气概。难能可贵的是,刘邦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巨大的荣耀中不能自拔。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深担忧:“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由此看来,刘邦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项羽实在是比不了啊!
/童眼看历史/
项羽至死都没弄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论个人武功,项羽“气盖世”,天下第一!但他为什么丢了天下呢?
有一次楚军汉军阵前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的老百姓就因为我们争斗而饱受战乱之苦,不如我们今天单挑决斗,分个胜负,让天下老百姓不再受苦!”刘邦哈哈大笑:“我只斗智不斗勇!”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项羽就实在是太可爱了,有贵族气质骑士精神,也有悲天悯人之心。刘邦争夺天下当然不是靠个人英雄,刘邦能知人善任,项羽有勇无谋,焉能不败?
项羽被汉军追到乌江(长江的一段)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项羽临死前对部下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可见,项羽至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张京华,东华小学语文老师,热爱传统文化和诗歌朗诵。创建“张老师小语课堂”视频号,助力学生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