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学古诗④|透过古诗看乱世英雄曹操
东莞+ 2023-02-10 11:53:37

/代表作/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天下大乱、煮酒论英雄的时代。有学者认为,能称上文韬武略的帝王,曹操算上一个。写《观沧海》时,曹操虽还没统一天下,但诗中已有帝王之诗的气象。你看出来了吗?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感觉他马上就要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了。在这种情况下,观沧海怎么会不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情感写进诗里,再用最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在中国有个专有名词,叫“风骨”,后世管这种慷慨爽朗的文风叫“建安风骨”。曹操这首《观沧海》,就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在评价曹操前先读读他的诗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对曹操和他的曹魏政权很不待见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即便讨厌曹操,也还是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鲁迅曾评价他:“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他的诗气魄雄伟,刚健质朴,慷慨悲凉,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品读经典古诗,拨开历史迷雾,我们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首诗来看乱世英雄曹操。

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

《观沧海》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是其中的第一首。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身为主帅的曹操北上征战乌桓,途经碣石山。当他登上秦始皇、汉武帝曾经登临过的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情满于山,意溢于海,于是写下了这首吟咏大海的著名诗篇。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展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包容宇宙的宽广胸襟。

诗歌前面八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远望茫茫大海,眼前一派山岛巍然、树木丰茂、惊涛骇浪的景象。大海的波澜壮阔、雄浑气势,如在眼前,壮观之极。中间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势,通过夸张和想象呈现给读者一个宏大的宇宙艺术形象,给人无限的遐想。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把全诗的气势和感情推向高潮,却也在此时戛然而止,给读者回味无穷。

文章从第一层的记事,到第二层的写景,再到第三层的抒情,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句句在写景,实则字字在抒情,豪情壮志,溢于言表,极具感染力。而气势宏大、意境壮阔则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还有一首诗非常有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龟虽寿》中的诗句。

作者指出神龟、螣蛇这样长生不老的神物,也终有尽时,阐明了宇宙无限、生死有限的规律。之后作者又以老马起兴,以烈士自居,表明“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志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一抑一扬,刻画出一个不服老的英雄形象。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璀璨的诗篇来的。

总之,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曹操是一个才华卓越、熠熠生辉的人物。

/童眼看历史/

曹操生前并未称帝

翻开历史典籍,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生平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曾起兵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对内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外战胜了北方的乌桓族,巩固了边境。官至丞相大将军,后封魏王。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合击败于赤壁。曹操生前并未称帝。他死后,其子曹丕建立魏国称帝,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知多D/

谁让碣石山出了名?

碣石山在哪儿?现在是有争议的。河北也罢,辽宁也罢,山东也罢。这座山见识过很多位皇帝,秦始皇、汉武帝都在这儿求过仙,隋炀帝、唐太宗都在这儿驻过兵,但这些皇帝都没给这儿留下什么痕迹。在历史上,真正给这个地方留下最深印记的,就是曹操,就是他的《观沧海》。

 

文字:赵海霞整理 制图:郑伟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