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交方案将做大调整!G12路先行试点第一百天,效果如何?
东莞+ 2022-11-02 21:22:39

G12路公交是横跨东莞中心城区的骨干线路(南城汽车站—市汽车东站),线路里程长16km。客流需求大,但是此前候车时间比较长。

2020年以来,为解决东莞中心城区公交车候车时间长的痛点,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利用客流大数据,指导东莞巴士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打造了16条高频骨干公交线路,缩减无效运营里程,提升了公交运营效率。

7月23日,东莞巴士以G12路为首个试点,创新性推出“1+N”鱼骨式公交服务模式。11月2日是G12路先行试点的第一百天,具体效果如何?通过G12路的“1+N”式改革,接下来人们在东莞的公交出行可能发生哪些改变?

“1+N”公交线网

打造便于认知、易于换乘、高效衔接的骨干公交网络

东莞巴士给G12路的定位是:以G12路为“鱼骨式”公交线网的“1”,打造东莞首个“鱼骨式”公交线网,形成高频公交系统、便捷换乘网络。

“鱼骨式”形容的是公交线网的形状。试点中,通过强化G12路的服务品质,使其担当“鱼大骨”的角色,再辅以多条支线、干线、微循环线作为“鱼小骨”,组成一个便于认知、易于换乘、高效衔接的骨干公交网络。

首先是强化“鱼大骨”。通过增加车辆运力、缩短发车间隔、整合沿线重复度较高的线路,G12路的服务品质得到显著提升。G12路原来是24辆车,改为“鱼骨式”公交后新增了14辆车,高峰发车间隔由8分钟缩短至6分钟,平峰发车间隔由10分钟缩短至8分钟;此外还设有区间线(汽车东站至雍华庭),高峰发班间隔3–6分钟,平峰发车间隔4–8分钟。

然后是优化“鱼小骨”。优化的逻辑是方便乘客换乘,这就要求接驳线路也要如G12路一般,缩短候车时间。

以6路公交为例,该线路原起讫站为“南城车站-莞城科技园南”,与G12路高频线共站(重合)12站,线路优化调整后,起讫站调整为“莞城科技园南-雍华庭-莞城科技园南(单循环)”,一共取消了20个站点,大大缩短了其运营里程。这就缩短了6路公交发车间隔,更方便乘客候车。

同样缩短里程的还有59路、84路、212路等线路,另有X22路取消(与G12路高度重复),4路与350路加密发车间隔等举措。一系列优化措施,使得G12路换乘变得更加方便,也节省了运力。而接驳线路节省下来的运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调整给了G12路,让G12路从24辆车增加到38辆。

试点之前,G12路沿线共有94条接驳线路,日均换乘客流将近330人次;现在G12路共有104条接驳线路,日均换乘客流将近648人次。

另一方面来看,公交线网的调整也是牺牲支线的通达性为代价的。比如一些可以乘坐59路直达的乘客,就只能选择换乘了。但是此举是公交调整趋势所在,是为服务更广大市民、提升城市整体公共交通品质所必须做的调整。

为了使市民乐意接受公交出行由过去“按线出行”到“按网出行”的转变,东莞巴士免除了换乘所需的费用。

市民在乘坐G12路和与其相辅的104条公交线路(不包含分段收费线路)时,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乘车码)可免费换乘一次。乘客不需要进行任何申请操作,只要换乘是在90分钟以内进行的,系统就不会对乘客进行扣费。运营百日以来,共有5.2万次免费换乘在乘客浑然不觉中产生。

自7月23日实行“1+N”服务模式以来,该公交线网百日累计服务乘客1396.8万人次,其中G12路百日客流共计43.5万人次,其他接驳线百日客流共计1353.3万人次。G12路调整后首月客流量达到15.13万人次,较以前增长63.43%,单日最高客流达6136人次。

公交革命进行时

由“按线出行”转为“按网出行”

G12路公交是东莞打造“1+N”公交线网的首个试点,除了G12路之外,接下来全市公交还将进行一系列、长时间的大调整。

2021年5月东莞日报曾报道过东莞打造16条高频骨干公交线路《一起约“巴”|东莞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高频骨干公交线路》,介绍了东莞自2020年以来所做的一个公交重大调整。

当时共对G1-G13、X13、X21、L5A线路共16条线路进行优化,其中G12路即在其中。当时的调整思路也是强化这16条高频骨干线,同时采取截短、新增、取消或分区段等手段,优化与之接驳的公交线网。

效果也相当显著,引用当时报道内容如下:

优化后,高频骨干公交线路高峰期的发班间隔由原来普遍的15分钟,缩减为8分钟至10分钟,与改造前相比,大部分高频骨干线客流有了不同幅度的上升。

以X13线路为例,打造为高频骨干线路后,客流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月平均客流量从优化前的七八万人次达到了优化后的月均10万人次以上。

10月18日市交通运输局公开消息称,将对东部片区公交线网进行大调整,涉及线路94条。

调整方案介绍,将按照“骨干+接驳”组网模式,精简整合走廊重复线路。其中提到,通过打造“27条走廊干线+‘N’条接驳线”两级公交网络,重塑公交服务网络。

如何定义干线?东莞巴士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就好比地铁1号线、2号线,乘客对这些线路有很强的认知,清楚地知道它经过哪些站点,有哪些接驳方案。

强化干线,缩短支线,乘客公交出行将更加依赖换乘网络,因为除少数干线以外,大多数支线的可达性就变弱了。这就意味着人们不太可能通过一条公交线到达目的地,过去坐公交,是“按线出行”,以后坐公交,是“按网出行”。

“其实我们很理解市民们对公交直达的希望。从小区门口坐一辆公交车就能直达公司,这当然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公交的运力规模无法提供这种程度的服务。刻意地追求直达,会造成大量公交线路的重复,浪费有限的运力。”深圳都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李云辉表示,就像是撒面粉一样,这里撒一点,那里撒一点,结果哪里都不均匀,哪里都不充分。

“1+N”式的“骨干+接驳”公交线网,是对公交有限运力的充分利用。G12路的试点,对全市的公交调整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将影响今后市民的公交出行。

文字:见习记者 高鹏飞 记者 范德全 图片:东莞巴士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