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东莞跻身特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九、全国地级市第一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

这让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引以为豪: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保持年轻人口城市,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是东莞改革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这些人口因素与城市发展共同奔赴、相互成就,推动了东莞连续跨越几个千亿台阶、历史性地迈上“双万”城市新起点。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坚定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不懈奋斗,站位新时代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把准定位、把握方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东莞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东莞的荣光,也是这座城市的使命和担当。

日前,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14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这是中国城市的最新格局。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也构成了中国城市的顶级格局。
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
政知君观察到,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同样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繁华城市,但也未能入选,如苏州、厦门、福州、宁波这些热门大都市,都没有入围特大城市。原因简单,衡量一个城市是超大、特大还是其他类型,主要看的是城区人口,而非全市常住人口。
就东莞而言,它以1046.66万的常住人口、92.1%的城镇化率,跻身特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九、全国地级市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排在东莞前面的是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其城区人口距离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这个门槛,仅差5万人。也就是说,武汉一个“小步”就将晋升超大城市行列,东莞则大概率成为特大城市的第一位。
那么,这个城市规模评级到底有什么用?
其实,城市规模评级(城区人口)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很多大项目的审批,以城市规划建设地铁为例,按照此前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申报地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我们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等项目得以纷纷建设规划,首先这些硬性条件要达标。
城市规模还影响着天际线的模样。住建部出台新规严格管控新建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说白了,城区人口是否突破300万,决定了能否建设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除了城市规模评级与城市分级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城市的人口以及人口的素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1046.66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人口占比94.53%仅次于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另外,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103人上升为13241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东莞的吸引力还在不断增强,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团队联合智联招聘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东莞人才吸引力指数在100个城市中排第16名,比去年全国排名上升7位。
近年来,东莞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激发“人才红利”,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进而正向作用着东莞城市经济的发展。
先进制造由大到强。十年间,东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4526家增长至12778家,目前已形成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形成“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梯队,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先后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起由20.43万家工业企业、1.2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4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发展梯队。

科创生态蓬勃生长。松山湖科学城全力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迈进,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已投入运营,阿秒激光和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加快筹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形成了800多人的科研团队,32家新型研发机构、9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发展,47%的规上工业企业建有自主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也在加快建设之中。
可以说,东莞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根本上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是党和国家事业非凡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东莞人努力奋斗、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硕果。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吸引各路英才持续迸发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东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谋划,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征程中,东莞着力构筑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追逐新的城市梦想,再次展现出担当和作为。

东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绘就经济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为东莞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东莞各项事业现代化增强了信心和决心。比如,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又比如,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是东莞经济的底色和亮点,也是东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市94%,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六成以上,吸纳了62%的就业人口,贡献了70%的规上工业利税。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好各类要素保障,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精准服务、细致服务、贴心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努力绘就动能充盈澎湃的现代化城市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部署,与东莞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高度相关,这对东莞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东莞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着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新动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东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建设技能人才之都,全力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东莞以更高质量推进深度城市化,努力绘就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现代化城市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东莞通过持续推进深度城市化,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持续提升城市特色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市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
东莞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绘就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现代化城市图景。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提法为东莞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提供了重要遵循。东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进一步提升医疗教育、交通出行、就业创业、养老育幼、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东莞开创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努力绘就社会和谐善治的现代化城市图景。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基层治理一直是困扰城市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东莞进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对此,东莞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强化党建全面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提升末端执行力,优化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云帆高挂、破浪前行。面向新征程,东莞这艘航船已然开足马力,奔向未来。
策划 虞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