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邓阿姨遭遇了职业危机,她所在企业因受疫情冲击,出口订单量锐减,邓阿姨的工资是按件计算的,因此她的收入少了很多。“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在晚上或者是周末的时候可以找一些零工,帮补一下家用。”邓阿姨向大朗镇总工会的社工反映了她的处境。“我也想学一些家政方面的技能,比如月嫂家政之类的。”邓阿姨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邓阿姨找到了相关的零工,较好地帮补家用,减轻了生活压力。
“类似邓阿姨这类型的困难职工,因年龄偏大,技能水平不高,加上受到疫情的冲击,工作收入很不稳定,转型又面临着许多的迷茫。工作是困难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稳定的工作是困难职工收入的基本保障。”大朗镇总工会工作人员叶美华透露。2020年,大朗镇推出“织网助困”困难职工帮扶项目,以困难职工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调动并整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社会资源,为困难职工提供需求评估、精准帮扶、能力提升、助困减免等服务,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年来,大朗镇在册城市困难职工累计157人,去年已全部实现解困脱困。大朗镇困难职工帮扶项目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并入围广东省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案例和获评2021年广东省首届工会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叶美华获评省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重要贡献个人。
■为困难职工做免费体检
■举办各类职业培训,提升职工就业竞争力
把网织好
“一户一档” 精准帮扶
近年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大朗镇总工会社会工作者针对大朗镇在册的困难职工进行调研,有如下发现:大朗镇困难职工中,本人大病和供养直系亲属大病占90%以上,其中本人患有慢性病的职工有近50%;有近10%的困难职工因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发展能力受限,或由于子女上学经济负担重造成了困难。每位困难职工的需求点都不甚相同,而且都需要调动镇内多方资源才能有效满足困难职工们的需求。
为了更好解决困难职工问题,大朗推出“织网助困”困难职工帮扶项目。项目主要从把助困网“织好—织广—织牢”三个方面出发有序推进服务。在工会及社工的推动下,项目联合镇人社分局,共同为困难职工解决就业难题,一方面联合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现场招聘会,通过活动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困难职工链接适切的工作岗位,收集困难职工就业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在镇总工会与镇人社部门开展的育婴师培训、“粤菜师傅”培训时,定向邀请有相关需求的困难职工参与,拓宽困难职工就业转型的可能性。
首先是把网织好,根据精准帮扶的原则,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困难职工进行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困难职工信息,建立专业档案和专业关系,根据不同困难职工的具体需求,与多部门、多领域专业人士进行协调,制定个性化的解困对策,走访摸底,建档立案,建立专业关系,把这张助困网织好。
社会工作者根据企业提交的有关名单,对困难职工信息进行整理,初步建立困难职工个人档案;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在走访中详细地了解困难职工的困难程度、生活状况、需求状况等信息。
面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和困难职工围绕家庭情况、病情以及眼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交流,除了了解情况,社会工作者还会对他们进行有必要的情绪辅导,倾听他们的伤病经历和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协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并适时表达关注和支持。
走访结束后,社会工作者根据走访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个人档案,形成“一户一档”,并对每一位困难职工的致困因素、困难程度和需求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出困难职工主要致困因素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因病致困,其次是因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发展能力受限致困,最后是因子女教育经济负担致困。通过进一步梳理困难职工身边支持网络与社会资源,社工走访了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朗医院、人社、教育等单位部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社工将走访过程中各方专业人士给予的意见进行整合归纳,根据困难职工的需求与致困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解困脱困对策。
■组织集体过生日活动,关爱职工子女
■慰问职工,暖心服务让大家交口称赞
把网织广
多措并举解决实际困难
项目负责人透露,根据他们的调查发现,9成以上的困难职工是因病致困的,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的健康管理指导。镇内困难职工有90%是本人大病或者是直系亲属大病的,其中本人大病的有近50%,为了让此类困难职工能有更专业的医疗健康指导服务,项目为其提供免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由专业的“家庭医生”作为“治疗者”,开展困难职工免费体检和免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家庭医生”根据困难职工体检情况,为每一名困难职工量身定做一份“健康管理套餐”,并对其身体健康作持续跟进。签约了“家庭医生”后,困难职工的门诊社保报销能提高至75%,每年还可免收10次一般诊疗费,这对于困难职工而言是大利好。
比如,困难职工史先生患有心脏主动脉疾病,引发高血压。两次手术后也让他格外关注自身健康。本已签约“家庭医生”普惠包的他,在“家庭医生”的建议下,项目为其免费增加了“高血压服务包”,增加了心电图、眼底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1次专病病评及健康咨询服务。
此次免费体检和免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累计为30名困难职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29名困难职工成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为困难职工提供了24个“家庭医生”普惠包、24个居民健康管理包、2个糖尿病包以及4个高血压包。
针对主要致困原因为就业不充分、受疫情冲击或技术、学历水平较低的困难职工,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多方资源,为职工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搭配专业的培训师和教育部门专业教师作为困难职工的“教育者”,让困难职工“有得学,有人教”,多措并举提高困难职工的就业技能和工作外技能。
工作是困难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稳定的工作是困难职工收入的基本保障,因此项目通过联合镇人社分局,共同为困难职工解决就业难题,发挥人社分局专业人才资源优势,为困难职工争取就业政策和信息的支持,将与困难职工相符的就业资源与之进行匹配。一方面联合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现场招聘会,通过活动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困难职工链接适切的工作岗位,收集困难职工就业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在镇总工会与镇人社部门开展育婴师培训、“粤菜师傅”培训时,定向邀请有相关需求的困难职工参与,拓宽困难职工就业转型的可能性。
另外,社会工作者依托大朗镇职工学校,根据困难职工培训需求,协调培训资源,将需求与资源进行匹配,邀请困难职工参与到培训课程当中,由学校的专业培训师及教育领域专业人士,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转型培训,增强困难职工专业技能,提高困难职工家庭造血功能。
■为职工送去暖暖的节日祝福和慰问
■与职工子女共同庆祝生日
把网织牢
暖心服务点亮“微心愿”
“这应该是我的孩子过得最隆重的一次生日了,除了生日蛋糕和礼物,还有生日活动,最暖心的是主办方还为我们的孩子设立了生日‘微心愿’,能够实现我们的孩子小小的生日愿望,感觉幸福感满满。”职工王先生开心地说。
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联系镇团委及爱心商家,为镇内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上下半年生日会,全年共有18个困难职工家庭参加,通过生日会增进困难职工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弥补了平日职工忙于生计,缺乏与子女正确沟通交流的遗憾。每次的生日会上,活动精彩纷呈,有有奖竞猜、文艺展示、趣味活动等,困难职工欢聚一堂,大家其乐融融,幸福萦绕其中。
“我们希望帮扶项目在开展过程可以做得更加温情感人,为帮扶对象提供更暖心的服务。”叶美华告诉记者,困难职工们基本生活条件不佳,为解决温饱和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等问题已经焦头烂额,从不敢奢谈实现梦想。但通过社会工作者了解,困难职工或其子女都有着或这或那不一样的心愿:有的困难职工从小喜欢打乒乓球,现在也想工余时间锻炼一下身体,很想拥有一副像样的球拍;有的家里的床单用了很久,已经破烂不堪;有的为多年来的六一儿童节都没有为孩子送上过一份节日礼物而深感愧疚。为了满足困难职工们的小小心愿,社会工作者联动大朗镇人大办公室、镇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启动“大朗镇困难职工新年微心愿”计划。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让他们一同成为困难职工的“圆梦者”,进一步把助困网“织广”。
针对困难职工子女课后学习及学习适应问题,项目联合镇志愿者协会、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开展“快乐童年”大朗镇职工子女托管班,共有20多名镇困难职工子女受惠。在托管班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化身和蔼可亲的专家老师,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为困难职工子女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拓展其思维与眼界、提高团队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新学期到来之际,为了让困难职工的孩子们愉快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同时也减轻困难职工经济负担,社会工作者联动爱心商家,整合“助学礼包”,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职工子女送去助学的礼品和心意卡片。共有28名困难职工子女收到“助学礼包”,除了传统的上门慰问方式外,社会工作者还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助学礼包和来自社会人士的心意卡寄送给在家乡的困难职工子女,共有24名身在家乡的困难职工子女收到了来自东莞大朗的这一份心意。
社会工作者通过线上收集、线下走访的方式,共收集了全镇32个困难职工家庭的新年“微心愿”,形成“微心愿清单”,由市镇人大代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认领。最后由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成慰问小队将圆梦物资送到困难职工手中,满足困难职工们的小小心愿,大大地提高困难职工的生活满意度。
项目自2020年3月开展以来,为30名困难职工量身定制了30份解困脱困方案,累计为29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免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共有8名困难职工参与育婴师、“粤菜师傅”等家政培训班;累计有18个困难职工家庭参与了职工子女生日会;为28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职工子女送去“助学礼包”;为34名困难职工定制并送去了“微心愿”礼包。
在持续跟进“家庭医生”服务和就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从困难职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困难职工在遭遇困难时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和方法。通过多角度的引导使困难职工充分认识自身掌握及其系统资源,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社会工作者还告知困难职工民政部门的兜底政策、工会部门的职工帮扶政策等信息,提高困难职工在面对困难时的信心,以及培养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