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名博士”计划人才陈龙办公的地方,桌面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与金融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介绍着东莞金融行业和自己的基本情况。言语之中,充满了对一座城市的“家”的情怀。
十年莞途,从普通员工变成银行高管,陈龙完成了一般人不敢想的“十年五升”。但是,面对事业上的成就,他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他说,十年的一路风景里,最值得他回味的是从爱一个人到爱一座城的心路历程。

洗尽铅华觅本真
“毕业后,东莞并不是我的唯一选择。之所以来,是因为我的妻子在东莞工作。”朴实的言语,简单的答案,瞬间让记者感受到眼前的这名博士,有点不一样。
来到东莞后,陈龙入职了银行系统。但是,初来乍到时,陈龙就遇到了些许挫折,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状态。
“特别想快速融入单位这个大家庭,就想着能够在工作时,利用自己的金融理论知识,为同事们的投资操作提供助力。但是,当大家认真听完我的想法和建议后,大家并不‘买账’。”这让初来乍到的陈龙一时间非常迷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正当陈龙纠结之时,一场由人社部门组织的行业高端人才交流活动,让他找到了答案。
“记得活动上,我们交流了一个债券估值案例。我按照标准的金融理论,对一只债券给出了97元的估值,但一名前辈却只是参照市场交易价格给出92元的估值。纵然在答案上出现了分歧,但这名前辈依然非常有耐心地给我进行了剖析。他说,从理论层面来看,我的答案非常正确,但是,这仅是在不考虑市场趋势、货币政策、市场流动、行业情况和操作实践等诸多客观因素情况下的理论答案。一语惊醒梦中人,敏锐的陈龙立即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尽方显诚。”说到此,陈龙用了这样一句话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工作。从那次交流活动后,他不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博士,而是主动地放下“身段”,以“接地气”的方式去了解一座城和这座城里的人。
随后,他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和服务中,利用自己是博士出身文笔较好的优势,主动帮助同事去做各种文案、调研、规划、执行方案等,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同事解决他们“头疼”的问题。“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更大。”陈龙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政策、产品等,他都有了很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陈龙将文笔类的工作“全包”以后,同事们都离不开他了,“慢慢地,他们就会开始跟我讲很多知心话,跟我开玩笑,开始融入他们。”陈龙说。
十年风雨爱在不觉中
陈龙融入到各项业务中以后,他就利用熟悉理论、熟悉政策和熟悉产品方案的优势,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各种问题。当一些分支机构的同事向他咨询问题和业务方案时,他也都会热情地为他们解答。正因如此,同事们评价陈龙是一位最不像博士的博士,是一位“非典型博士”。“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没办法融入团队,其自身价值也是无法真正发挥的。”陈龙说。

“其实,在2013年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机会到别的大城市发展的。但是,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和职业发展,我还是选择留在东莞这座城市。从现在的角度看,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陈龙说,在这里,自己职业不仅得到了充分的晋升,东莞的相关人才政策也为他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比如今年刚拿到了高级经济师职称,他就申请了东莞市创新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
“再比如这张卡,不仅去医院看病可以走绿色通道,小孩入学也非常便捷,真的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问题。”陈龙一边说着,一边笑着掏出了一张浅蓝色的卡(玉兰卡)向记者展示。
十年莞途,细腻的陈龙在一路风景中默默地在心里镌刻下了他所经历的美景,并将这些美带给他的学弟学妹们。“我是我们校友会的监事长,一有机会,我就会将我在东莞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讲述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就像今天跟你们说的一样。特别是听到一家熟悉的莞企今年在厦门大学揽回了30多名人才后,这种替学弟学妹有幸来到东莞就业和为东莞人才事业添砖加瓦感到高兴的喜悦感,一时间真是无法言表的。”陈龙开心地分享着。
如今,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为他所爱的这座城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便是陈龙最想做的事。每次被邀请为镇街“十四五”规划的审议专家,陈龙都会提前做好时间规划,认真阅读规划初稿,并结合相应镇街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谨慎周密地为镇街做分析、做评估、提建议。几年前未雨绸缪地向东莞财政局提出筹建产业基金项目的建议,不仅让项目对东莞的产业招商产生了助力,还在2020年在疫情突发时,发挥了不小的纾困效能……
“从爱一个人到爱一座城,十年风雨莞途,不知不觉中就有了自己的答案。”陈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