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万相|非遗传承人梁锦泉:匠心坚守传统技艺 巧手留住东莞记忆
东莞+ 2022-09-22 15:48:44

当下正值婚嫁旺季,木屐等传统婚庆用品也开始热销起来。

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在东莞乃至周边地区,木屐是嫁娶、入伙等喜事的用品之一,有和谐美满、步步高升、吉祥长寿等美好寓意,体现了东莞人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梁锦泉,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入行近40年。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穿木屐的人越来越少,但梁锦泉初心不变,依然坚持着这项传统技艺,并积极参与非遗推广活动,致力将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红木屐历史悠久

过去,人们经常赤脚行走,很少能穿着鞋袜,而鞋底较高的木屐非常适合岭南地区梅雨天气的特点,人们穿着木屐上街不湿鞋不湿脚,通风方便,比草鞋、布鞋和皮鞋都实用,走在青石板上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让人心情舒畅。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记载说:“今粤中脾媵,多着红皮木屐。士大夫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着之……东莞尚绣花屐,以轻为贵。”

据梁锦泉介绍,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具有岭南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以前,石龙的木屐业颇为发达,在中山路有许多生产、经营木屐的店铺,且颇具规模,产量位居东莞地区前列。旧时东莞街头,处处可以听到大人小孩穿着木屐的踢踏声。

20世纪80年代,从小酷爱绘画的梁锦泉在石龙昌记屐铺当画工。当时,自以为有绘画功底的他认为这份工作十分简单,结果一上手画的时候,才发现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我从小喜欢画山水画,当木屐画工之前,曾经在油画厂工作。因此,我以为画木屐是一件简单的差事。”梁锦泉表示,“画木屐的难度在于两只木屐的图案需要对称,况且在木屐上画画和在纸上画画是两码事。”

虽然第一次画木屐以失败告终,但梁锦泉没有放弃,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之余,自己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梁锦泉才熟练地掌握画木屐的技巧。

制作工序繁琐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石龙中山路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铺。记者在现场看到,梁锦泉正在专心致志为风干后的木屐进行画画。

梁锦泉说,依靠双手做一双好看的木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制板到完工,需要近20个工序。

首先选好木材,锯成木板,再在木板上画样,接着按画线将屐型和后跟锯成为“白胚屐”,才可以用砂纸进行打磨。抹平之后,涂上一层自己用猪血等材料煮成的朱胶粉底,风干后即可上面漆。画画时,需要一层层画,还要注意图案要对称。最后,在木屐上油一层光油,将裁好的屐面钉上。

以前,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图案比较简单。而梁锦泉制作的木屐,图案则较为丰富,以山水、花鸟、龙凤为主,有一帆风顺、花开富贵、龙凤呈祥等美好祝愿。

“别的地方生产的木屐,一般是纯色,没有图案的,红漆描花木屐是东莞的特色。”梁锦泉告诉记者,“想画好这些图案,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美学修养,每一笔都不能马虎。”

把手艺传下去

“以前木屐盛行的年代,穿着木屐穿行过市是一种时尚。婚嫁、生日、新居入伙时,红漆描花传统木屐更是必备的用品之一。”梁锦泉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很少穿木屐。正因为如此,木屐业也日渐式微。目前,仍坚持手工制作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只有他一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东莞将这门传统技艺列入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锦泉也随之成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多年来,梁锦泉活跃在各大非遗活动,也常常深入学校、村(社区)推广这门手艺。今年,梁锦泉被评为“2021年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近年来,市、镇文化部门对于非遗十分重视。今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将家里的小作坊搬到中山路,让各地游客能够知道制作红漆描花传统木屐这门技艺。”梁锦泉表示,“为了适应当下年轻人需求,我今年推出了迷你版的木屐,销情理想。接下来,我计划将东莞元素融入到木屐当中,让木屐更具东莞特色。”

对于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梁锦泉表示,“虽然即将到达退休年龄,但我依然坚持这个行业,只要人们喜欢,我会一直做下去。我也希望有人能够真正地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人物介绍

梁锦泉,1962年出生,东莞石龙人,东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锦泉从小对绘画和木屐制作有浓厚的兴趣,1984年跟随老一辈师父学习木屐制作工艺。学成之后,梁锦泉不断完善木屐制作工艺,至今有近40年的制作经验。其制作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形态精巧大方,图案鲜艳丰富,深受市民欢迎。

文字:陈沛鸿 图片:陈沛鸿 视频:陈沛鸿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