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发展硕果累累:校地共建这条路走对了!
东莞+ 2022-09-14 16:47:09

如今的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各路博士、博士后、高层次专家云集,各大专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各项新技术、新项目迅速开展,医疗技术和救治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东莞东南片区名副其实的医学中心和医疗高地。

与此同时,东莞东南片区居民就医不再需要舍近求远,许多急危重症患者也在这里挽回了生命。

这一切得益于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基础上,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在校地合作共建近两年的时间里,东莞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局、塘厦镇委镇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的发展,多次到医院调研指导,在医院学科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科研教学等多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医院和学校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平台、高标准,全力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医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整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的话来说,校地共建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这条路,走对了!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率队到医院调研校地共建工作情况

高质量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救治服务水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前身为东莞市塘厦医院,2019年升级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属三级医院),2020年12月29日校地共建签约,有了现在的名称。医院三年时间里“脱胎换骨”,完成了从镇街医院到市属医院,再到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转变。

共建前,该院仅有17个临床专科,基本未进行亚专业分科,学科体系极不健全,诊疗能力严重不足,与打造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和东莞卫生健康新高地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差距。

该院党委书记董勇回忆,共建前,作为市委市政府设置的区域中心医院,该院却没有一个专业、合格的胸痛中心,这在经济发达和人口众多的东南片区,极不符合要求。“如果发生紧急病情,只能往市里送,最快也要一个小时,路上还有很多不可预测因素。由于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薄弱,这里的居民健康保障太少了!”

在这一点上,该院院长、重症医学专家邵义明也看得很透彻:“塘厦交通便利,病人来这看病很快捷。慢性病、其他复杂的疾病,患者可能选择去别处,但急危重症的救治是刚需,分秒必争,肯定得就近医治,所以,把这块做起来就是当务之急。”

面对这样的现实,该院在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支持下,迅速找准两大“抓手”。

一是以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抓手,发力“六大中心”建设,解决急危重症患者就近救治难题,大幅提升区域市民生命健康保障能力,迅速打响大学附属医院的口碑和品牌。

二是以学科中心化、专科细分化的学科建设思路为抓手,在搭建学科“四梁八柱”基础上,加大优势学科群建设,打造精品专科,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快速增长。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急危重症等“六大中心”建设成效彰显:防治卒中中心顺利通过省脑防委评审考核并授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建设顺利完成现场考核;胸痛中心通过了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组织的今年第一批现场核查,现已获标准版初审认证;成功获批高危孕产妇救治定点收治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初具成效,创伤病房即将投入使用;危重儿童与新生儿救治中心正加快建设……

通过急危重症“六大中心”建设,大量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重症感染、心肺衰竭、急腹症等急危重症患者在该院得到成功救治,大大提升了医院在区域老百姓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对周边区域的医疗辐射影响及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对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医院补齐学科短板,以打造高水平学科群为目标,相继成立或升级专科中心25个,开设临床专科数56个,不断完善学科体系,比之前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心血管中心、消化中心、肾脏泌尿医学中心、神经医学中心、骨科中心、肿瘤中心、儿童医学中心、眼视光中心等中心化学科不断涌现,诊疗技术显著提升,并积极创建省市重点专科,夯实了医院作为区域医疗、医学中心的地位。医学美容中心、甲状腺乳腺中心、口腔医学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国医馆等特色专科建设进一步走强,逐渐成为优势品牌学科,在省市内形成较大影响力,为市民带来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

与学科建设突飞猛进相匹配的是,大型设备如虎添翼。借助市镇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医院陆续引进320排超高端螺旋CT、80排CT、3.0T磁共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直线加速器、主动脉球囊反搏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激光光子工作站、激光治疗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超声(ABVS)、移动方舱CT等高端医疗设备投入使用,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力量。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合影

学校、市镇政府、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发展势头强劲

一组数据可以体现校地共建前后的变化。2021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门诊人次达到103.47万,比2020年增长24.05%;住院人次达到2.89万,比2020年增长11.15%;手术例次也比2020年增长22.38%。

今年1-7月,这种增长势头延续,住院人次同比增长12.67%,手术例次同比增长36.78%。

除了临床,医院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显著加强。大学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医院开放。目前大学已经安排本科生到医院学习,开办了研究生班,全面提升医院现有人员的学历结构。

2021年1月16日上午,医院举办了首批硕士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的开班仪式,共有11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本批硕士研修班,目前共招收学生261名。2021年9月4日下午,医院举行了广东医科大学“2+2”教学模式本科班开班仪式,迎来首批广东医科大学99名康复治疗学、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今年9月1日又接收新一批160名本科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文,公布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增补培训基地名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榜上有名,医院迎来首个“国字号”培训基地资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此外,高水平科研论文显著增加。2021年以前仅有2篇SCI国际期刊论文。而2021年至今,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44篇,在投SCI国际期刊论文32篇,中科院二区及以上论文21篇,IF>5的论文23篇。今年,医院还获批建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这一项项成绩背后,饱含了各方的辛苦汗水和勤劳智慧。广东医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医院建设发展,书记、校长卢景辉多次表示,学校举全校之力支持医院发展。卢景辉书记校长、罗辉副书记、丁元林副校长、刘新光副校长、邝卫红副校长、曾志嵘副校长、谭平常委等校领导定期到医院检查指导医院建设发展,学校也将医院建设发展纳入学校的规划。

市、镇政府,市卫生健康局及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局、市科技局等部门,更是在政策、资金、业务指导、发展用地、人才配套等方面,对医院发展大力支持。比如,市、镇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5年合计2.5亿资金支持,市卫生健康局全面指导医院的业务发展,塘厦镇政府在人才房、员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率队到医院调研指导合作共建工作

医院领导班子夙兴夜寐谋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

医院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则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以书记董勇、院长邵义明为核心的医院领导班子,紧抓大学平台优势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利好,在人才引进上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医院建立了全方位的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除了学历等量化指标,更看重医德、临床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医院的需要和人才的特点,进行综合评定;还成立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时间,教授、博士、海外专家等大批高层次人才迅速汇集,入驻医院、扎根东莞。

“每一个引进的人才,我都会和他进行至少两个小时的交心谈话,将医院的现状和需要告诉他,将医院对人才的具体支持告诉他。我们希望把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邵义明说。

经过近两年努力,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人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

▲该院党委书记,肿瘤、核医学、放疗、介入领域的综合性专家董勇(坐)术前分析影像资料

数据显示,2020年该院博士仅有3名,如今通过院校融合、社会招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医院有博士近50名,预计今年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将达到100人。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支持的5000万元中,大部分都用来招揽人才,高层次人才还可给予大学编制,医院人才聚集效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推动了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全方位高质量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医疗技术领域,这批博士、教授、专家们各显其能,大量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比如,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的邵义明院长到来后,带领重症医学科开展高精尖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为近10位患者进行了ECMO治疗,效果良好。

心血管中心团队开展了多例高危重症复杂冠脉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性冠脉病变(CTO)介入手术,为多位患者成功开通冠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

肾脏内科主任、归国博士后熊重祥对银屑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采用DFPP联合GMA成功治疗脓疱型银屑病,具有开创性意义……

此外,心律失常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神经医学中心、消化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骨科中心、超声医学中心等均开展了大量新技术和新项目。比如复杂冠脉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性冠脉病变(CTO)介入手术、心脏磁电双导航技术指导下零射线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锁骨下静脉支架植入术、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术、DSA下经皮胃造瘘术、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治疗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全脊柱开放性手术、快速3D打印技术、复杂白内障手术、颈部肿瘤活检及甲状腺消融术、乳房重建术、急性脑梗死急诊取栓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栓塞术、人工肝治疗……

以上部分技术和项目填补东莞市乃至省内空白。这些项目和技术在2020年前该院完全没能力开展,患者只能舍近求远,到深圳或广州三甲医院求诊。

▲该院院长、重症医学专家邵义明正在给患者诊疗

由于这些新技术项目的开展,区域内的市民不再需要舍近求远;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巩固了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

秉承高起点、高标准、高平台的发展理念,医院还特聘或柔性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专家团队。比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团队、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黄国志教授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教授团队,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虹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等特聘专家,共同推动医院学科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造福东莞市民。

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如何让他们安居乐业?医院除了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后勤服务等刚性需求上下功夫,尤其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

为此,在今年6月8日、7月15日、8月12日、8月19日,医院创新举办了四期高层次人才学术沙龙。在医院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东莞首家)内,全院高层次人才汇聚一堂,侃侃而谈,坦诚交流,畅享未来,活动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成功搭建起高层次人才互动交流平台。而此前,医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将继续发力博士后工作站的创建工作,进一步为高层次人才搭建起更好的发展平台。

今年6月18日,医院科研门诊成立,常态化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对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辅导,为愿做科研、想做科研、能做科研的医护人员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科研服务。该门诊的设立,有效提高了医院科研学术水平,促进了临床医疗与学科科研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将为实现建设一流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区域医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邵义明表示,接下来,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将全面对照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建设要求,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高端人才“头雁计划”,推行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实施行政高管“引智计划”,提升医院人才核心竞争力。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高层次人才沙龙

打造成高水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和东莞卫生健康新高地

今年5月25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一行,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召开了校地共建工作协调会。

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后,张巧利高度肯定了医院全面落实校地共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可圈可点,硕果累累,校地共建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这条路是走对了。

的确,坚持“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校地共建近两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向莞邑人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医院的诊疗技术、科研实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快速提升,惠及东莞市民。

按照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高水平通过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本地区乃至大湾区前列。

到2030年,区域医学中心和医疗高地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高水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到2035年,医院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实现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水平整体跃升,基本实现“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环境友好、特色鲜明、声誉优良”的现代化医院建设目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现代化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正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昂首阔步,在东莞市委市政府、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地共建科学政策的引领下,医院将在前沿高新医疗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全新形象,为莞邑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满意的医疗服务,将医院打造成高水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和东莞卫生健康新高地!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广东医科大学简介

广东医科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64年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更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是广东省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海滨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位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妇儿医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部)。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

学校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的依托单位之一,建有19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科技大楼和6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

学校附属医院是粤西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医疗中心,是粤西唯一一所集高水平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是广东省首批9家“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之一。

文字:李广 图片:医院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