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家长 共成长 | 给孩子贴“标签”要慎重
东莞+ 2022-08-01 18:19:31

“贴标签”简单理解就是“扣帽子”,是指片面地、重复地以某种特质来形容一个人,或是把人归于某个类别。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框定的那种人。标签有正面亦有负面,父母在教育中需要谨慎使用。

首先,避免使用负面标签。负面标签通常会让人不自信、自责或羞愧,让人对自己的价值视而不见。L女士自述小时候胆小,不爱说话,因此其父母经常说她“内向”。虽然“内向”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它就成为了一个负面标签。长大后L女士做自我介绍时依然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直到工作后,朋友评价她侃侃而谈,有个性且开朗时,L女士才开始意识到多年来她深受“内向”这个负面标签的影响:我不怎么敢于表达我的想法,因为我“内向”;我很不自信,因为我“内向”;我不爱表现自己,因为我“内向”。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慎重,有时只是随口一说,或只是逗逗孩子,对孩子贴了“标签”,孩子可能会信以为真,记在心里并内化为行为。例如孩子被父母经常说“懒”,就会心理暗示自己“懒”,于是他的行为真的就会比较“懒”。

其次,要合理使用正面标签。负面标签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那是不是正面的标签就能起到正面影响呢?不一定。有些正面的标签会让孩子形成“虚无的高自尊”,当这种“高自尊”被挑战时孩子便会自卑和不安。比如孩子被父母贴上了“厉害”的标签,孩子就觉得自己很“厉害”,而自己必须表现出“厉害”。为了继续保持“厉害”这个正面标签,孩子可能以后只挑容易的事情去做,不敢做有难度的事情,因为害怕再次展示了自己的“不厉害”,孩子可能因此一次次失去挑战的勇气和进步的机会。当然,对孩子努力和成长进行肯定也有好处。比如,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父母可以说孩子是“勤劳的小蜜蜂”“可爱的小助手”。再如,孩子对很多事物都保持好奇心、多提问,父母可以称赞孩子是“为什么小能手”。

最后,恰如其分的评价更重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谨慎“贴标签”,多使用恰如其分的评价去避免标签的不良影响。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不要以偏概全地把他归类为“某一类人”,而是实事求是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够好,帮助他改正。比如“你刚才在地上吐了一口痰,这个行为很不卫生,以后请你去洗手间吐”,而不是说孩子是个“很脏的人”。孩子做得好时,实事求是指出他哪里做得好,鼓励他继续保持好的行为。比如“你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这是个好习惯,继续保持”,而不是吹捧孩子说“你好厉害哦!真是个阅读高手!别人都没有你做得好!”

父母不忽视“标签”的作用,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要慎开尊口,避免使用负面标签,合理使用正面标签,多使用恰当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作者:黄健燕,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东莞市学校家庭教育“慧导师”团成员

文字:张理萌整理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