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武装 莞绘新图|东城立新社区:赓续红色血脉 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东莞+-国防专刊 2022-08-01 10:46:09

“1938年10月下旬,东莞的形势非常紧张,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东莞县委派遣大革命时期参党的老党员蔡焯回到家乡,在犬眠岭、火炼树、横岭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建抗日武装队……”2021年5月,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谢向阳在立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人们讲述发生在革命老区立新社区的革命故事。

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英雄的精神激励着现在的人们。80多年前,立新的抗日斗争,如火如炬,照亮茫茫黑夜;如今,坐落于城市中心地带的立新革命烈士纪念碑“饱览”盛世芳华。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东城街道领导下,立新社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东城街道工作安排,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红”出新,凝聚奋进力量,照亮前行之路,让红色历史推进立新新时代国防教育,让红色教育更好赋能东城街道黄旗南片区建设、立新乡村振兴。

■去年5月份,东城“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走进立新社区 东城宣供图

烽火岁月,铸就丰碑

今天的立新,地处东莞城市中心南片区,面积约2.7平方公里,辖下6个经济社,户籍人口4338人,常住人口15000多人,社区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今日的繁华地,曾见证先烈们许多的英勇壮举。

80多年前,在这里,中共东莞县地下组织设立瞭望哨,由火(炼树)犬(眠岭)横(岭)党支部安排民兵24小时在山上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敌人下乡扫荡,立即放到“消息树”报告敌情,通知民兵做好战斗准备,村民做好财物转移。该瞭望哨一直坚持到1949年10月东莞县解放才撤销。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立新人民将抗战烽火记载在《东莞市东城街道立新社区志》里,镌刻在心间。1938年11月20日,东莞沦陷,立新各地相继成立武装民兵,拿起武器进行抗日自卫,保卫家园。

烽火立新,座座山岭皆丰碑。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立新各村组织在高山及主要道路设立瞭望哨。在洋田沥村后的围岭山、洋杞坑村后门岭山、旧锡边村西侧的大岭山,武装民兵日夜轮流站岗放哨。

1938年,火炼树、犬眠岭、横岭等村相继成立抗日常备队。次年1月,在老党员蔡焯、尹林平的共同努力下,火炼树、犬眠岭、横岭党支部成立,并成立了抗日民兵独立中队。从此,立新、火炼树地区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就有了指路明灯,它照耀人民去争取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其中,火犬横党支部是东城最早成立的一个党支部,也是东莞县全县前十名成立的党支部。1944年,同沙乡(含立新地区)抗日武装常备队成立,蔡寿(犬眠岭村人)兼任常备队队长。

烽火岁月,山河尽染英雄血。1941年,东莞县抗日民兵第八中队60多人在中队长蔡寿的带领下到新锡边开展抗日活动。因行动泄密,次日拂晓,驻莞城日伪军出动前去偷袭,包围新锡边村,企图一举消灭第八中队。哨兵发现敌情即鸣枪报警,蔡寿指挥抗日民兵迅速投入战斗,抢占有利地形,在村后麒麟山一带迎击,附近村庄的武装民兵出动60余人增援,在麒麟山上痛击敌寇,掩护第八中队撤退。激战2个多小时,第八中队和附近民兵击退敌人数次冲锋,后集中力量从村西杀开血路,突出重围。在新锡边村战斗,蔡寿负伤。

回望血与火的抗战岁月,战争的硝烟散尽多年,立新人民还记得——1943年,在封柳陈山擒敌一战中,横岭村的民兵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不费一枪一弹便俘敌多人、缴枪多支,干脆利落地打赢了战斗。

立新人民不敢忘、不能忘——火炼树村阻击战、麒麟山血战、犬眠岭村突围战、犬眠岭村保卫战、新锡边村战斗、围背岭阻击战……一场场战斗和一次次流血牺牲,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先后有中共火犬横党总支部书记蔡焯,横岭村党支部书记张检以及杨安、蔡奎、袁光等二十多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烈士,倒下了仍是一座丰碑,英魂不朽。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星火燎原的土地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摧枯拉朽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立新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

红色基因,助力发展

青松巍巍,丰碑屹立。1966年7月,立新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地址在立新犬眠岭村北面金桔岭山东南坡。2000年3月,立新村委会、火炼树村委会联合出资,在立新洋杞坑村与洋田沥村交会处的山顶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内安葬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蔡焯、张检、袁生、蔡仁贵、蔡奎、林桥等14位革命烈士。

立新社区充分发挥丰厚的红色资源作用,深入推进新时期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并将之作为社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清明节”“七一”等重要节点,社区组织两级干部、党员、退役军人赴立新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瞻仰学习,回顾立新革命先烈“救国救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国防观念,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社区通过举办各类红色教育活动,在全社区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参与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进入20世纪90年代,立新设立兵役登记点,对当地户籍的退役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当前,立新有志青年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军营。他们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卫国戍边使命。近三年来,立新已经为部队输送了5名优秀青年,其中大学生4名,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2021年以来,立新社区始终把武装工作作为社区党委的大事来抓,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摆正武装工作位置,较好地完成了街道武装工作交办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立新社区主要抓好学习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国防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国防教育宣传普及;与时俱进,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2021年,社区民兵营改制为民兵连,下设一支应急分队(通用工程抢建抢修连),现有普通民兵总数76人,基干民兵总数21人;社区有现役军人6人,退役军人69人,优抚对象2人,老交通员1人,军烈属1人。目前社区退役军人的生活、工作情况稳定。

今天的立新人民,已绘就出繁荣稳定发展画卷。在东莞“双万”新征程上,立新社区党委赓续红色基因,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国防教育,凝聚力量助力东城黄旗南片区建设,推进社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立新社区表示,接下来,将深入挖掘好红色历史,加大红色文化开发建设,丰富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让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让红色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字:付碧强 实习生 刘洋佳迪 图片:东城宣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