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承载家族荣光催人进
今:盘活宗祠资源聚民心
■戴氏宗祠
“太好了,我们的祠堂终于要重修了。”今年90岁的戴文斯老人只要一有空,便会来新围社区高排戴氏祠堂来门口坐坐看看,这座称得上是社区最古老的一栋古建筑,最近访客也多了起来。
近日,专家们带着专业工具到祠堂来做评估和测量,得知是政府出资重修祠堂,老人心中万分欣喜。他介绍,这座祠堂承载了戴姓族人关于“家”的历史记忆,是凝聚家族的一条精神纽带,还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戴鸿慈和戴氏祠堂的“威水史”。
曾作粮仓得以“幸存”
笔者看到,这栋青瓦灰墙、略显沧桑的祠堂,在周边现代高楼林立的映衬下,如一个饱经风霜的睿智老人,轻轻诉说着村中的文脉与故事。
祠堂不大,干净清幽。墙面老旧斑驳,祠堂门口刻有 “传胪气象,注礼家风”的对联。宗祠屋檐上还保留着原有的精美木雕,木雕上清晰地刻着花卉纹、双鹿戏珠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栩栩如生。2012年,戴氏宗祠被列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82岁的村民戴荣根介绍,祠堂建于清代,保守估计至少有170多年的历史了。“你看这些壁画,过了这么多年一点都没脱色,颜色还是这么艳丽。可想而知做工有多讲究。”戴文斯老人说,这栋祠堂的墙壁采用土墙,且木雕、彩绘等均采用比较简约和平实的绘制手法,“这充分符合了我们客家人崇尚简朴节俭,做工细致严谨的民风。”
“以前新围这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祠堂,由于当时遭遇破四旧,很多的古老祠堂被人为地毁于一旦,十分可惜啊!”戴荣根介绍,唯独这座戴氏宗祠当时作为村中的粮仓而得以幸存。
村民曾集资修缮
老人们说,以前社区和每家每户都有出钱对祠堂进行过修缮。“我记得1948年重修过一次,当时村里男丁每人要出100斤稻谷。”戴文斯说,到了2017年,村里号召村民集资对祠堂进行修缮时,他主动捐了3万元。
“这祠堂不仅代表我们戴氏后人的先祖,还是我们戴氏世代族人都不能忘却的记忆。先祖教导我们做人要饮水思源啊!”戴文斯说,希望戴氏的子孙们时刻铭记祖训,乐善好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将“活化”为老年活动中心
现在逢年过节,戴氏祠堂还接受族人祭祖。
新围社区民风淳朴,得知戴氏祠堂的重修提上了议程,村民个个激动不已。
新围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陈桂环介绍,戴氏祠堂重新修缮方案已经提交镇文化服务中心审核报批,进入了相关流程。修缮后的祠堂,将会盘活宗祠文化,重新“活化”利用,也供老年人活动。“祠堂将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供老年人娱乐、学习、教育等。”陈桂环说,届时会在祠堂内开展一些与老人有关的养生、防骗、书法等知识讲堂。
“盘活宗祠文化,重要的一点是想激励本村优秀人才和在读学子奋发上进,凝聚初心、不忘乡愁,勇敢‘走出去’,但更乐于‘奔回来’建设家园、振兴乡村。”陈桂环介绍说。
威水史
曾存四尊军用大炮 铭记一段家族荣光
据了解,新围高排村有500多人,世居居民以戴姓为主,祠堂流传着的家族“威水史”至今还让村民津津乐道、引以为傲。
“别看现在戴氏宗祠门前冷清,但它在清末年间还有一段特别风光的‘威水史’。”戴文斯回忆,虽然祠堂门口的匾额和对联已在破四旧时被破坏,但门口“传胪气象,注礼家风”这副对联依然彰显着祠堂昔日的辉煌。这对对联背后的故事在戴氏后人中代代留传。“‘传胪气象’的意思是希望戴氏后人多出人才。(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注礼家风’四字出自戴姓源流,(‘注礼家风’源出戴姓祖先西汉的戴公德与侄子两人以‘礼学’闻名,汉宣帝尊称两人为老师。)”
戴文斯说,“对联内容是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戴鸿慈所题写。”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居住在广东南海戴氏后人戴鸿慈,勤奋好学,睿智聪颖。有日,戴鸿慈路经高排拜访期间,戴公集和公得知戴鸿慈赴京科考,非常高兴,当时集和公家境颇丰,念兄弟之情,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以帮戴鸿慈上京科考之用,戴鸿慈当即表示若然高中先拜兄弟后拜祖宗。戴鸿慈果真不负十载寒窗之苦及集和公赠资之助,一举高中于同治癸酉(1874年)科解元丙子,钦点传胪。
戴鸿慈高中后即到高排拜谢兄弟,遂提墨宝挥笔:“传胪气象,注礼家风”作祠堂正门对联。此后,戴鸿慈在任军机大臣时出国考察后还命人送来了四尊军用大炮摆在祠堂内,大炮上明亮地刻着:戴鸿慈赠与戴氏兄弟长存。戴鸿慈希望戴氏兄弟能够在乱世中得以保护村中的戴氏村民。“我听老人说,后来军用大炮在祠堂里摆放了几年后,就不见了,以前听老人说是怕太招摇就藏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炼钢铁的年代,大炮捐给国家炼钢了。”老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