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中常被误解的十二大名句
潘登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的代表性诗歌305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晚年编定,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记录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珍贵史料,对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影响深广。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但要学懂,颇为不易,因为它距今约有三千年了,其中字词句与今天常有不同,读者更与当年不同,物我两变,导致或者素不相识、不明就里,或者囫囵吞枣、不敢开口,或者望文生义、开口即错。
分析现实和网络中学用《诗经》的现象,笔者整理出《诗经》中经常被误解的十二大名句,聊博一笑。
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出自《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其最有名的篇目,歌颂君子思慕淑女。共分五章,每章四句。如果用现代汉语读解此诗,则只有第一、二章押韵,而第三、四、五章都不押韵,很是别拗,没有诗歌应有的音韵美。有人据此误以为它本来就有部分章节是不押韵的。
其实,诗,尤其是中国古诗,押韵是常规,而且古诗押韵的韵脚,与后世有所不同,不总是在句末那个字,而是有时在倒数第二个字。本诗第一章句末“洲”“逑”押韵。第二章不是句末“之”字押韵,而是“流”“求”押韵。依此类推,第三、四、五章本来也是押韵的,只是要研究摸索出其古汉语读音,而不能用现代汉语读解。第三章,“服”读pè,意为迫,与“侧cè”押韵。第四章,“采”读qǐ,“友”读yǐ,押韵。第五章,“芼”读mào,“乐”读nào,闹也,押韵。
二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出自《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是一首讽刺剥削压迫的名诗。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如果用现代汉语读解,第三章押韵最精准、优美,而第二章最不押韵,最为别拗。其实是因为汉语语音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变化,现代人需要改用古音诵读才能押韵,才能体味出其音韵美。正确的读法是,第二章“麦”读mèi,“德”读dèi,“国”读guì,“直”读zhèi,正好押韵。
这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斜”要读xiá,才能与后面的“家”、“花”押韵。
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出自《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久戍士卒终得归乡的追忆唱叹之作。共六章,每章八句。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名句。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有回忆有期望,有伤感有庆幸,有痛苦有甜蜜。
其中“今我来思”的“思”,不是“思念”,只是语气助词,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近似《楚辞》中的“兮”,与上文的“昔我往矣”的“矣”相对应。“思”作为语气助词,在《诗经》中有多处类似用法。《小雅·出车》中“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表达了与此处非常相似的意境。《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思”字用法也相同。
“昔我往矣”对应“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应“雨雪霏霏”,工整且有韵味。“雨”,读yù,在这里是动词,降下之意,“雨雪”即下雪,不是雨夹雪。“霏霏”,则是雪花飘飘的样子。这两句诗,对应了前文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行道,读hángdào,大道之意;迟迟者,漫长之意。
“载渴载饥”,“载”要读jì,通“既”,是虚词,又渴又饥之意。诗经中“载......载......”的句式很常见,一般都是这个读音和意思。但是现在连中央电视台都误读成zàigēzàiwǔ,大家也就从俗了。
另外,在《诗经》中“饥渴”多作性欲的隐语,出现次数较多,如“匪饥匪渴,德音来括”等。这正体现了孔子所说“食色,性也”。
记得某年夏天,同学聚会,会场背景板用美术字体大书主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阳光明媚。”略改一句,意境大变,却颇恰当,称得上活学活用的样板。
四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出自《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经典名句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中“下”,当代人都读xìa,也是以讹传讹、将错就错。
细读原诗,会发现此诗遵循邻句押韵规则,即AABBCC格式。其中“下”字的读音,应读古音hǔ,与后文“土”押韵。
据流沙河先生考证,古人对此发音留下了证据。屈原《九歌》之《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yǔ。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hǔ。”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h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zhǔ。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hǔ。”
诗经中类似的还有:
《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下hǔ。何斯违斯,莫或遑处zhù。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hǔ。有子七人,母氏劳苦kù。”
《邶风·击鼓》:“爰居爰处zhù?爰丧其马mù?于以求之?于林之下hǔ。”
五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一首典型的反战厌战诗。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其中第四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数千年的名句。汉末经学大家郑玄认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世人也多认可它原本是歌颂战友之间同生共死感情的,后来才变为形容夫妻爱情坚贞不渝的。
其实,这是误解。三国时期曹魏大学问家王肃认为这句话本来就是远征的士兵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与告白。此观点获得了欧阳修、朱熹、钱钟书等名人大家的支持,似更符诗之本意,但知道的人较少,后世就以讹传讹、流行郑说了。
此句诗,白话翻译一般是这样的: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认真看来,不太通顺。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才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誓约。按此本意,表达次序应该是AABB式:“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但作者为了以“阔”与“说”押韵,“手”与“老”押韵,就把四句次序改为ABBA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此颠倒,从常见的隔句押韵变为邻句押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
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此诗名言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引用了这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进一步扩大了此诗句的影响。其中食野之苹,苹指艾蒿,与第二、三章的蒿、芩,都是草本植物,不是苹果。曾有误解此意的人,为诗经的普及版本插图,画的就是鹿吃苹果。
搞明白一些植物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这首诗。现在所说的苹果在中国古代称为“柰”。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栽培的是苹果的传统品种,属绵苹果,果肉绵软易烂,不像现代栽培苹果那么清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楟柰厚朴”之说,其中“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西晋郭义恭《广志》(有学者考证为北魏时成书)上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到了唐代,绵苹果多了一个新名字——频婆果。“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本来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红瓜在中国华南一带也有野生,但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苹果就被冠了“频婆果”之名。后来,又被加上草字头,成了“蘋婆果”,汉字简化后写成“苹婆果”。“苹果”则是“苹婆果”之省略。19世纪中叶后,中国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地方史志记载,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将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带到了烟台栽植。
与《小雅·鹿鸣》相似,另有战国时代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其中之“苹”,也是指草,非苹果。
七
七月流火
出自《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豳风·七月》反映了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如果不读《豳风·七月》原文,或者读了却不求甚解,只是望文生义,引用“七月流火”表示天气炎热,就会闹笑话。2005年7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致欢迎辞开头便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表达的意思与《诗经》典故正好相反。
“七月流火”,其中“七月”不是现代的公历七月,而是当时的农历七月,相当于现代公历的九月;“流火”,指“火”这个星宿在天空开始向西而下:两者综合起来,意味着天气转凉。
详情是:“流火”之火,或称大火,星名,一颗恒星,但不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那个火星,因颜色很红,像一团火而名,又因位于中国古代天象学所称“东宫苍龙七宿”的心脏,而称心宿。苍龙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说的天蝎座,大火即是阿尔法星。这颗星可用于测算季节:天刚黑,此星在正南方天空,即到了夏秋之交;接下来半个月,逐渐向西南偏移,每一夜的同一时刻,都能看到它的位置在下移,越往西,位置越低。其轨道,就是一道从南往西南角下滑的弧线,这个天象就叫“七月流火”。正是《十三经注疏》所说“火星中而寒,暑退”之意,而不是“七月天气炎热如火”的意思。
另据网络调查,在人大校长闹笑话引发网络热点之前,有将近80%的国人并不知道或者并不完全了解“七月流火”的本来含义。国内媒体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语例,也十分常见。如2000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节目,就是以《七月流火》为题目的。人大纪校长跟错风闹笑话的热点,让众多忙于经济的国人想起了《诗经》,知道了“七月流火”的本意。
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出自《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备战题材诗作,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表现秦国军民踊跃参军备战、团结友爱、共御外敌的精神。
其中,“与子同袍”,不是说“我和你同穿一件袍子”,而是“我和你都穿同样式的战袍”。
“与子同仇”,有人误解为与前面的“与子同袍”对应,意为“我和你拥有共同的仇敌或者仇恨”,还有人误认为“仇”是“俦”的借字、种类之意,解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其实,“同仇”应与后两章的“偕作”“偕行”对应理解,都是副词+动词结构,“我与你共同对敌”之意。
第三章中,“甲”指铠甲,“兵”同“锛”,古代一种武器,读bāng,与裳押韵,不是士兵,也不能直接解释为兵器,而是以甲与兵联用,代指武器。
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小雅·车舝》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殽,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
这是在迎娶新娘过程中的赋诗。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抒写作者在迎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说、所思所感,交替运用比兴、象征、独白、描写等丰富手法,表达了无比喜悦和热切思慕。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铁键。间关:安装车辖。
估计很多读者,如我一样,第一次认识这个过目不忘的名句,是在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读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但如果不读原诗,或者囫囵吞枣,就会误读此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同“之”,语助词;“景行”者,大路也,景,大也,如北京之景山;行读háng,路也;“行止”之行,读xíng,动词,前往。此处两个“行”,不同音不同义,常被读错。
第五章写驾车迎亲,越过高山,进入大路。诗人仰望高山,远眺大路,面对佳偶,心花怒放、爱意勃发,诗句自肺腑流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即: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这是叙事和写景,意在起兴。
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这句诗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意思就变了,即: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从此这诗句变成表达仰慕之情的最好表白了。
十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出自《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风雨》一诗主旨本来是写“夫妻重逢”,但《毛诗序》则解释为“乱世则思君子”。郑笺引申说:“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因为《毛序》这个“创造性的误读”,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
类似的还有出自《王风·黍离》的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原意是表达家破人亡、物是人非的悲伤,后世则引申用于表达“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或者“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之感叹。
十一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出自《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是一首情侣同游的恋歌。其中“彼美孟姜”,就是那个美丽的姜家大姑娘之意,不能误解为姓孟名姜的姑娘。姜是古代有名的贵族之姓。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西周初年就有了。“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为老四。如三国时孙坚的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较小的,如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的两个儿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长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齐,就是一例。
“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可以是排行老四,但不一定都指老四。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兄弟三人,排序用“孟、仲、季”或者“伯、仲、季”。兄弟四人,用“伯、仲、叔、季”。兄弟五人,可用“伯、仲、叔、季、少”。
兄弟讲排行,姊妹也讲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类。文学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表示她姓姜,排行“孟”(老大),照现今的习惯说法就是姜家大小姐,不能误解为姓孟名姜的女子。
“伯”“孟”都指排行老大,有何区别?有人解释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古代贵族一夫一妻多妾,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就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不过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十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出自《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诗中首句是名言,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
诗中“小康”本指稍安,与下文“小休”、“小息”、“小安”相近。郑玄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
它不是指与“大同”理想相对应的那种小康社会,即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
它也不是指当代所谓“小康社会”,即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诗中“中国”,指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不同于现代具有政治含义、民族意识的“中国”一词。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称为中国,成为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一种称呼。
如果不求甚解,引用此名句中小康和中国,直接与当代语境的小康、中国相对接而无适当过渡,就可能略显不当。
总而言之,读懂诗经,才会充分感受到三千年前的古人,随口一吟就让我们惊艳和震撼,不得不跪服祖先们的智慧与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