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径
东莞+-莞城周刊 2022-07-11 10:20:39

莞城中心幼儿园教师以个性化教学帮助特需孩子融入课堂

每逢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小志(化名)都会在莞城中心幼儿园上课。课堂上,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画画剪纸,最近还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歌唱表演……看上去与其他孩子并没有差异。

事实上,小志是轻度语言障碍伴自闭症患者。2021年,莞城中心幼儿园根据《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成立学前融合教育班,并接收了包括小志在内的三位特殊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需儿童”),让特需儿童走进普通课室,也让普通孩子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看到每个人的独特性。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孩子们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实施个性化教学

让特需学生进入普通班级

去年9月,小志入读莞城中心幼儿园,成为小班的一名新生。“小志刚到班里时,不愿意说话,不喜欢交往,喜欢走来走去,喜欢看着风扇发呆。”李少芳是小志的班主任,也是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的首批种子教师。她说,与其他小朋友相比,小志有点“特别”。

为了帮助小志更好地融入班级,李少芳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开学前我就知道班里会有1名特需儿童,所以在假期就针对性地查阅了各种自闭症相关的资料。”李少芳说,小志实行的是半日制班,即半天幼儿园+半天康复中心。在幼儿园的时候,小志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尽量给他一个普通的环境。同时,老师还会通过每天记录小志的闪光点和问题,严格落实“每周一研”“一人一案”,以达到精准帮助。

“现在的小志会跟老师同学打招呼,也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还能上台表演,进步非常大。”说到这里,李少芳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小志是幸运的,其他小朋友也能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含义,懂得更加尊重他人。

送教上门

为特需孩子开设普通课堂

融合教育并非适合所有的特需孩子,只有障碍属于轻、中等,且认知理解能力较强,常规方面较好的孩子,才适合融合教育。而送教上门就是专门针对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开展的上门教育教学方式。

“自2016年开始,我们就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2018年,我们主动找到东莞市新华南关爱中心,希望与其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开展系列融合教育活动。”莞城中心幼儿园园长罗润娣说。

事实上,送教上门不仅让特需孩子走进普通课堂,更重要的是普通老师在教学中和孩子的互动沟通,也启发了机构老师和家长。罗润娣举例说,我们刚到关爱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机构老师因为害怕小朋友受伤,就限制他们使用笔、剪刀。后来,我们尝试着与孩子们做朋友,然后慢慢地给他们笔和剪刀。“效果很好。上完课后,机构老师和家长都一直说感谢,感谢我们给孩子创造了可能。”

不仅如此,罗润娣还希望将融合教育的理念带给更多幼儿园。2019年,作为莞城学前教育协会会长的罗润娣向莞城其他23所幼儿园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加入到融合教育大家庭,为特需孩子带去爱和关怀。罗润娣说,发出邀请之后,就马上收到几家幼儿园的回应。这些幼儿园的园长都认为特需儿童享有学习和培养兴趣的权利,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享受权利。

建立特殊教育评价体系

让融合教育更有温度

孩子在完成学前教育后,是否可以到普通小学上课,如何才能学会独立、融入班级是很多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家长,我们都希望这些特需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学习。”罗润娣说。

为了更好地帮助特需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从去年开始,莞城中心幼儿园就专门成立了融合教育项目小组,同时加入东莞残联的骨干教师作为融合教育工作的支持力量,联合特殊需求的家长和幼儿园家委会的支持,进行了明确分工并且责任落实到人。

此外,为了保证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莞城中心幼儿园还制定了《融合教育评价方案》。该方案是针对特需儿童进行多角度的动态发展评价,评价方案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老师有着指引性的作用,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强化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近日,“东莞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工作汇报会暨2022年融合教育研讨会”举行,莞城中心幼儿园被授予“2021年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工作优秀奖”。罗润娣说,未来希望有更多幼儿园加入到学前融合教育的队伍,用融合教育的方法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看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

文字:韦琼 通讯员 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