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墨客|科幻作家康少华:小说《无疆》填补东莞科幻文学空白,改编连续剧将来莞取景拍摄
东莞+ 2022-06-30 17:47:22

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句经典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星空与道德向来是科幻小说的两条腿,广受重视。刘慈欣的《三体》如是,东莞作家康少华的《无疆》亦如是。《无疆》讲述了核物理学家夏天元不舍得因车祸离世的妻子,在最新生物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让妻子以人工智能程序的形式得以存在的故事……涉及生物科技技术知识和前沿科技,也融入当下正火的刑侦元素,集科普、悬疑、刑侦一体,通过紧张跌宕的故事情节,使读者对生物科技加以了解,并引发道德深思,同时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

该小说出版后广受业界和读者喜欢,作品将被改编为12集的连续剧,由某知名影视中心完成拍制发行。《无疆》的出版填补了东莞科幻文学的空白,《无疆》的第二部(《半岛之恋》)也即将出版。然而,写出这样的硬科幻作品的作者竟是纯文科出身,甚至此前“连上万字的文章都没写过”。

康少华

文科生写硬科幻,回应儿时理想

“把一个故事写成一本书的难度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整个写作过程,多次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中断,前后耗费了六七年。”康少华坦言,对于他这样一个纯文科出身的“非作家”来说,要在硬核科技领域写一本科幻小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康少华,成长于宁夏,后到北京求学,一毕业便扎根广东,目前是广发证券东莞分公司总经理。从专业和知识储备上讲,金融专业与《无疆》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核聚变、粒子加速器等量子物理的关系如河流的两岸。对康少华这个几乎没游过泳的人而言,要泅渡时空之河到达彼岸摘取果实,无疑是异想天开的。

“科幻小说是超现实的,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此之前,我连上万字的文章都没写过。但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康少华笑着说,其父母分别为哲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在他们的启蒙下,他酷爱读书和思考,很早就建起朴素的时空观念。探索宇宙、穿越时空的想法成了他不灭的执念。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康少华并没有成为一名探索星空的科学家,反而成为一名金融企业的高管。好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年近不惑的他想起了儿时常常趴在床上看科幻书的场景,便退而求其次,想用写作平复这份执念。

“我从小就是一个科幻迷,当时就想,如果长大后能自己写小说,将会是更快乐的一件事情。”康少华笑着说,凭着自己的博闻强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他很轻松地自学了大学物理学,并充分积累了写作素材。2013年,他开始《无疆》的写作之旅,正式回应年少的梦想。

这一回应如同与外星文明发射信号,历时六年多才完稿。2020年9月以“风起萧行”的笔名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作期间,为让作品符合科学逻辑,他将身边学物理的专家朋友请教个遍,直到他们挑不出毛病;为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又专门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总结提炼人物特征。科幻文学银河奖获得者凌晨读完作品后也评价说:“这部小说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可能与无线创造的空间。”

作品寄托深厚的家国情怀

《无疆》以2030年为背景,集科普、悬疑、刑侦、爱情等元素于一体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救赎、冒险之旅。作品中,夏天元在爱情和理想召唤下开展科学探索;肖风行为报答恩情义铤而走险;高中光为民族大义准备舍生取义……在30多万字的篇幅中,有山水间的儿女情长、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商业界的意气风发、大国间的暗中博弈……寄托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影响更多人。受父母的启蒙,康少华阅读大量的书籍,发现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思想文化和传统工艺,唯独对自然科学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自然科学。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的历史列车,百年前因落后挨打,几经生死存亡。“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并见证伟大祖国的崛起,共同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康少华认为,唯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效增长,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和提升。他希望通过小说,与新一代读者找到共鸣,让更多年轻读者理解科技创新对民族崛起的重要意义。

为此,他将深厚的民族情感寄托在科技创新之中,以“科学家”的身份开启穿越时空的科幻之旅,通过对夏天元等人的刻画和故事叙述,寄托深厚的家国情怀。“作品里没有伟大的英雄,只有平凡的人在这个时代秉着家国情怀做该做的事。”康少华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我们每个平凡的人的参与,见证了伟大时代和事业。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个体的进化,最终汇集成整个民族的不同凡响。”

此外,正如话语科幻星云奖获奖者张冉评价的那样,《无疆》还将中国文化和东方审美融入到科幻的想象中,使许多美好的东西得到展现。这也是作者厚重民族情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故,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在图书推荐语上写道:“《无疆》构思缜密,文笔扎实,将一段时空拯救与感人爱情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大片般的科幻故事中融入了作者风起萧行一片炽热的家国情怀,蔚为动人。”

以松山湖为原型描述《无疆》世界

“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土壤、科技环境,才能产生足够的读者、足够的作家,促进科幻文学发展。”中国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一句话,道出了科幻文学与科技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科技是基础,科幻是萌芽于科技环境的想象。康少华也认为,环境对科技发展非常关键,对科幻文学写作者的创作非常重要。

康少华来莞17年,住在东城,工作在松山湖,对东莞有很深的了解和情感。《无疆》作为他的处女作,融入了他许多真实的生活的环境和所认识的人事,倒映出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子。其作品中很多描写的场景,都能在东莞找到刻画的蓝本。例如,作品“西坦”实际上暗指东莞,长湖公园、八峰山等的原形分别为松山湖和旗峰山。

尤其是康少华工作的科学之城松山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的经济、科技中心,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这里不仅自然人文环境优美,汇集在这里的科技元素,如科技产业、企业、技术、装备、产品、人才和生活等都是我作品中的原型,尤其是落户在这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我作品中的新材料实验、粒子加速测验等都是以此为基础写的。”康少华说,书中对东莞松山湖在作品的描述比重非常大。因此,未来《无疆》的影视拍摄取景地点将在东莞及松山湖,与小说一样,同样是东莞元素满满。

原来,《无疆》出版不仅填补了东莞科幻文学的空白,出版至今半年多,还广受业界和读者喜欢,17K小说网点击量近400万,纸质图书销售近一万册。同时作品将被改编为12集的连续剧,未来将由某知名影视中心完成拍制发行。

此外,康少华还向记者透露,《无疆》第二部小说《半岛之恋》同样于2019年8月完稿,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