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历史悠久的荔枝之乡,富有智慧的大朗人民因循自然、物尽其用,将荔枝这一自然的赠与凝聚于餐桌之上,美食之中。从“日啖荔枝三百颗”到制干、酿蜜、入酒、佐菜……采摘从来不是果实的终点,更多时候,它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第一道工序。在大朗的饮食江湖,人们在时间的流转中发现各种各样的新食材和做法,悄然间完成了荔枝美食的再创。
风土人情,食材碰撞,衍生了大朗这片土地上的饮食风貌,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参与了小城食谱的撰写。如果朋友来到大朗,我们会如何介绍它?那必然是不能少了“荔枝”,以及它延伸出来的美食文化。
01
/ 荔 枝 蜜 /
蜜蜂也爱这一口香甜
▲东莞时间网
三月往后,是大朗荔枝花开放的时节,遍地山野荔花烂漫。每年蜂农们都会前往各村的荔枝园,放蜂酿蜜,忙碌的身影如同蜂蜜一般,分箱、取蜜、摇蜜、装瓶,每个环节都琐碎严谨,只为酿造一年的“甜蜜”。
▲陈慧敏 摄影
荔枝蜜采自荔枝花蕊,气息芳香馥郁,味甘甜,琥珀色,微带荔枝果酸味。经过蜜蜂酿造,荔枝蜜既有夏日荔枝爆汁般的甜润,又减荔枝之燥热,是“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绝佳甜酿。
荔枝蜜有多种食用方法,可温水冲调,亦可制果茶、佐佳肴。它富含多种营养成份,具有美容养颜、补血养血之功效。此外,荔枝蜜也是促消化、镇定安眠和提高免疫的一把好手。《本草纲目》言之“益智,健气。蜂蜜,补中缓急,能安五脏。”
▲新鲜的荔枝蜜 陈慧敏 摄影
大朗人凭着因时而制的智慧,将春日限定的荔枝蜜保存在四季时光中。夏至时节,不妨尝一尝春日的蜜,任果香津甜在舌尖上绽放,融化心田。
「食荔贴士」: 虽然美味,不宜贪多。
02
/ 荔 枝 酒 /
酿一杯“夏天的记忆”
夏至天愈暑,能饮一杯无?
正是荔枝好时节,而荔枝天生娇贵,采摘期不长,每一颗荔枝都要靠果农争分夺秒的从枝头送到人们手中。这时,“酒”便化作储藏美味的容器,在时间轴上为荔枝开辟一条新的赛道。
荔枝酒以优质荔枝鲜果为原料,加入适量的酒,存于玻璃罐中发酵而成。其口感酸甜适中,充满荔枝的果香和酒香。清洗、沥干、剥皮、去核、再放入发酵罐中,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这样既保证荔枝的清香又可防止营养价值的流失。
荔枝酒可防老养颜,亦有减脂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夏至之时,给燥热带去甘爽惬意。若只想小酌微醺或不胜酒力,可把泡好的荔枝酒倒入半杯,再舀一颗荔枝,加上冰镇的苏打水,让酒精味清淡爽口,一杯入喉,情调、滋味皆有。
从青梅煮酒到荔香微醺,在时间的作用下,果实将汲取的阳光和养分悉数释于酒中,唇齿间,满是岁月流淌的韵味。
夏日不过一樽荔枝酒,开怀畅饮,碎冰碰壁当啷响。
「食荔贴士」:果酒虽酸甜可口,但含有酒精,切记不可贪杯哦!
03
/ 荔 枝 干 /
水果也能变成非遗?
从时令水果,到一门非遗技艺,尽显了大朗人民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早年,大朗荔枝由于保鲜及销售渠道有限,果农们以炭火烘焙的技艺把新鲜荔枝烘焙成干,以便于更好的保存运输。在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过程中,祖祖辈辈在如何更好的烘焙荔枝干上有了一种传统、独特的方法,这种传统焙荔枝干的方法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流行,一直沿袭至今。
叶茂水是大朗烘焙荔枝干技艺的传承人,从最初的半晒半焙加工模式,到先进的空气能高温热泵烘干机,他通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尝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烘焙荔枝干手工技艺,这些年随着大朗荔枝品牌的强势出圈,荔枝干也逐步走上非遗手艺产业化道路。烘焙荔枝干通常选用果肉厚、无破口的半青半红的鲜果,品种有怀枝、糯米糍,尤以糯米糍为佳。
美味的诞生总是来之不易。除了选品极为重要,制作果干也讲究技巧和经验,烘焙的时长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把控,经过“落生”、“回炉”和“温果”三道工序,一粒粒香甜的荔枝干便可以出炉了。浓郁的荔香扑面而来,成品的荔枝果干色泽黄褐,果肉醇厚香甜,不仅是大朗人的家常必备,亦是逢年过节送礼的佳品,广受岭南人的喜爱,甚至远销国外。
荔枝干常被用来煲汤、制酒、泡茶。大朗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汤汤水水,本地出产的荔枝干是大朗人煲汤时重要的“一味”,果肉口感润滑,清甜不腻,可益气血。荔枝干可作零食直接食用,放进口中,轻轻咀嚼,蜜甜醇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甘甜的干果肉是不少大朗人童年口袋里的美味记忆。
“烘焙荔枝干”这门老手艺传承了近80年,现已入选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锁住果味香甜,为四季保留着“莞荔”记忆。除了制干售卖和供自家食用,大朗人也常会寄给他乡的亲友。当在外的大朗人忆起家乡味,取一包荔枝干煲汤,口齿间的鲜甜便这样抚慰着每一位游子对大朗的想念。
04
/ 烧鹅濑粉 /
胜却人间无数
▲《寻味东莞》
东莞人“无鹅不成宴”,“鹅”在菜肴中分量很重,从烧鹅濑粉、卤水鹅、碌鹅......各种与鹅有关的美食在大街小巷都可品尝到。
▲荔枝柴烧鹅
烧鹅的制法和风味更是百家齐放。一是用传统泥缸烧的脆皮烧鹅,第二种则是传统东莞人更喜爱的荔枝柴,这种烧法不需吹皮,腌制入味后吊干几十分钟便可入炉烧烤,柴越老,烧出的鹅越香,带有淡淡荔枝味。用荔枝柴火烧烤,可使整只鹅自动上色,烧鹅的色泽更好看,诱人食欲,配上濑粉,别具一番风味。
烧鹅濑粉之于大朗人,亦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大朗圣堂社区,就有一家小店让人难以忘怀。作为圣堂社区的老字号,雄记烧鹅隐藏在弯斜的街巷中,简单的招牌,朴素的圆桌,从1978年营业至今。烧鹅弹嫩多汁,濑粉油润筋道,清甜汤底与浓烈肉香碰撞,是几代人舌尖上的回忆。
清晨,穿过小城喧闹的街头,来到巷子里的熟悉小店,同老板寒暄后落座,点上一碗烧鹅濑,看濑粉在水中烫过放入碗中,浇上秘制汤汁,烧鹅金黄诱人,皮脆微薄带有些许油脂,大快朵颐,满是鲜甜鹅肉和清香。
一口肉,一口粉,一口汤,环环相扣,一旦入口,就根本停不下来。满足的滋味溢于心间,是每一位大朗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05
/ 水平鹅饭 /
一道以村命名的美食
▲刚刚出锅的水平鹅饭 刘小光 摄影
水平鹅饭,一道以村命名的美食。在东莞本土名气颇广,不少人为了这一地道美味远道而来。
水平村地处大朗镇南部,盛产岭南佳果荔枝,拥有1600多棵百年以上的荔枝古树,村内高大茂盛的荔枝树随处可见。而水平鹅饭跟荔枝也有着深厚的渊源,过去,果农忙于采摘荔枝或农活,常常顾不上三餐,为了省事饱腹,便发明了鹅饭这一做法,随着口碑相传,水平鹅饭得以成名。
江湖传说,只有当地人才能做出正宗的水平鹅饭。此言不虚,一碗美味的水平鹅饭,离不开原滋原味的本地食材:从鹅只的肥瘦、配料、煮饭用的山泉水、烧饭用的柴火,水平人通通都有讲究。鹅肉需肥瘦适中,常选用丝苗米,以传统土灶煮饭,并坚持以荔枝树柴火烹饪,让食物保留田园风味。待饭煮好,将鹅肉与饭拌匀,一道地道美味的水平鹅饭就出炉了。加入酱油,撒上葱花,鹅肉特有的馥郁风味与米饭融为一体,成为水平人心中无法割舍的家乡风味。
▲刘小光 摄影
上个世纪,美味来自辛勤劳作中的偶然。当时,水平村人耕种时,经常要翻山越岭,为了节省做饭时长,便把自家养的鹅与主食混和烹饪,做出来的味道居然出奇好吃,新的风味便这样奇妙诞生。鹅饭开始成为村中相互请客的佳肴,在一代代村民对配料与火候的研究中越做越精。今天,他们仍然用这种质朴的风味凝聚亲情,勾连过往。
看到此处,你是否也想一探舌尖上的美味,有机会不妨前往水平村,体验做鹅饭的乐趣,品尝这历尽岁月凝练的水平风味。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中评价粤菜:“天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从侧面反映出粤菜的烹饪食材之广。大朗人对荔枝的饮食摸索便是这缩影之一,小小的烹饪方式与菜肴,却可窥见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智慧。
时代更迭,人群聚散,但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每当共同熟悉的食物出现,都是一次味觉上的回乡之旅。
▲刘卓林 摄影
不管世界如何变幻,大朗永远有大朗鲜。
在寻常巷陌里,抚慰游子心照不宣的念想;
于方寸餐桌间,温暖彼此的归属与眷恋。
夏至已至,美好始长,
星繁愁昼热,东莞佳肴有荔香。
来源: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