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乔老爷:甘为人梯的一代宗师
东莞+ 2022-06-22 15:46:00

文|陈步春

早上去机场,突然在央视著名策划人、大导演甲丁兄的朋友圈看见乔老爷仙逝的文图,禁不住惊呼一声!司机急刹车,险被后车追尾。一代词宗、对我提携有加、恩重如山的文坛泰斗突然离世,这样的噩耗真的不愿相信。就在上个月,我还跟和泉兄相约,想等疫情散去后,一起赴京看看老人家。未曾想一直乐观豁达、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乔老爷走得这么匆忙。整整一天,全国各地媒体和各路友人都在缅怀、追思乔老爷,我的心绪也是难平,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脑海里。往事历历在目,回想被乔老爷呵护、泽被、扶持、引领的点点滴滴,不胜伤悲。睹物思人,连声叹息。

一、初识北京:扶我上马的乔老爷

第一次见到乔老爷,是在1986年初夏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首届年会上。彼时我还在老家徐州教书,业余学写歌词。一个20刚出头的小镇文青有幸受邀参加全国词界的顶级盛会,自然激动不已,提前两天我就抵京报到了。会务组见我年轻,临时“抓壮丁”,拉我为大会服务。因为能与一众名家零距离接触,我也心甘情愿被“使唤”。

记得代表报到的头天晚上,乔老爷来酒店检查会务工作,当他知道我是自费参会并且在义务劳动时,马上让会务组把预留给他的套房让给我住,他则回家去住。会务组的老师可能觉得我那两天干活特卖力,居然没有反对。瞧,这就是我们时时和蔼可亲、处处乐于助人的乔老爷。

是次参会收获巨大。除首次见到德高望重的乔老爷外,我还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名震九州的词曲大家,有幸见证了中国歌词界的巅峰盛典。也许因为我是年龄最小的参会代表吧,会议期间,乔老爷对我鼓励有加,勉励我“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更要阅无数人”,嘱咐我“先师古,后创新,多观察,细思考,勤动笔”,并且亲笔书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于我——词坛领袖、一代宗师对后辈后学的殷殷教诲、殷切期望和爱才惜才之心、关爱关怀之情,让我终生难忘。

二、重逢徐州:为我加持的乔老爷

歌词界的师友都知道,乔老爷十分重视全国歌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只要是有益于词界繁荣和发展的事,他都会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不分大小、不遗余力地支持与推动。

1986年,基于洪源老师(代表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任红举老师(代表作《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等众多名家的鼓励支持和各地词友的共同努力,我创办的全国第一个民间歌词社团“无名词社”在歌词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团结并联动了全国一大批有志于歌词创作的文学青年。为进一步促动无名词社以及徐州本地音乐文学创作,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词刊》编辑部和徐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我策动的首届全国青年音乐文学代表大会在我的老家徐州成功举办。当年八月,酷暑时节,乔老爷不辞辛苦,亲率一众名家从北京赶赴徐州,全程参加并指导会议,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词人寄予厚望。当时我还在徐州下辖的邳县某乡村中学教书,细心的乔老爷为引起我家乡领导对我的重视,特意让组委会在邳县安排半天活动,亲自向书记和县长介绍我的情况,并当众夸赞“无名词社,颇有名气”,这在当时,对我确实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1987年早春,乔老爷得知我在创办《青年词刊》,更是率先支持。不仅在第一时间题写刊名并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而且还将其公子乔方兄的佳作寄给我们刊发,以示对一本新词刊的加持。《青年词刊》创刊两周年后,我又与文化部旗下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青春词丛》第一卷《绿色摇滚》,乔老爷更是倾心支持,忍着病痛,在病床前为我题写书名并阅稿、作序。那时书信邮递太慢,为不耽误出版,乔老爷写完序言后竟然打来长途电话,他在那头一句一句读,我在这头一字一字记,记完我先送印厂排版,他再寄手稿原件。乔老爷为人之谦和之亲善、处事之认真之高效,太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

三、再聚羊城:给我明灯的乔老爷

好像是1991年11月的某个夜晚,已经被广州军区政治部歌舞团特招入伍的我正准备休息,我的顶头上司、创编室主任、著名词作家瞿琮老师(后荣升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等要职)急匆匆喊我出门,我还以为又犯了什么错误他要尅我一顿呢,哪知他张口就说,你和乔羽什么关系?我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瞿老师见我一脸疑惑,忙笑着说,你赶紧穿好衣服出门,乔老爷在广州迎宾馆,点名要见你。

我和太太连忙打车去看乔老爷。进了门,老两口正在外厅看电视。乔老爷依旧是乐呵呵的弥勒佛模样,连忙让我们坐下。我此时还不知乔老爷缘何半夜召见我,既兴奋又紧张。乔老爷一口标准的济宁话:啥事也没有,就是刚才看电视,一打开我就看见了你作词的歌,我就让广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通过广州军区找到你,就想见见你。我一听简直受宠若惊,老人家那么忙那么累还不忘关心一下我们这些小辈,实在叫人感动。

我太太第一次见大领导,开始很拘谨。乔老爷就逗她,问她叫啥?我说叫巧云,淑子老师(广西著名词作家)叫她刘巧儿。乔老爷呵呵笑道,嗬,刘巧儿自己找婆家,找了一个词作家,不过写词的都没有多少钱,后悔吗?我太太摇摇头。乔老爷继续说,广州钱多,步春你可以学习瞿琮同志,边写词,边挣钱,听说他就有很多钱嘛。那晚,乔老爷谈兴甚浓,对我的工作、生活和打算都问了不少,我一一如实汇报。现在想,那真是一个温暖的夜晚,那一夜的乔老爷就像一盏灯,给了我很多指引。

多年之后,在多个歌词年会上我又见过几次乔老爷,找他的人太多,我很难再近距离聆听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我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也曾多次跟著名词作家苏柳(代表作《我的楼兰》)、王和泉(代表作《再见了大别山》)等词友相约拜望乔老爷,顺便请嗜酒如命的乔老爷也品品我做的上等陳酱酒,几次皆因凑不到一起或不忍心打扰轮椅上的乔老爷而作罢。如今,乔老爷已经仙逝,我在万水千山外,疫情期间估计乔老爷的告别仪式会压缩到最小规模,大概率是,我可能连见老人家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太遗憾!

这两天在家翻览旧物,发现乔老爷生前给我的题字、题词和信件非常之多。老人家早年一定希望我也能成长为一名光芒四射的词作家。不幸的是,到了大广州的我,后来真的只顾向瞿琮老师和一些商界精英学习挣钱了,钱没挣到几个,却渐渐迷失自我,也忘了初心,没能像其他词家和词友那样把作词当成终身爱好坚持下来,深感愧对乔老爷等众多曾给过我巨大鼓励和关爱的师长。就在刚刚,我读师专时的小师妹还在为我惋惜,说我有点走偏了,我不否认。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会重返词坛,尽可能多写几首好词,不然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真的无颜去见曾扶我上过马、给我挡过风、为我点过灯的乔老爷。

大师远去,长河呜咽。泰山高耸,丰碑长存。乔老爷,一路走好……

2022年6月20日,初稿

2022年6月21日,再改

作者简介

陈步春,东莞日报社退休干部。前专业作家、知名媒体人、跨界营销策划师。历任中学教师、部队歌舞团创作员、文学院专业作家、报业经理人、酒企董事长等。

年轻时曾在《词刊》《歌曲》等各级媒体发表作品过千件,近百件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音协、总政等举办的文艺活动及评选中荣获大奖。曾为央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等策划或主创200多台(部)各类晚会等,曾荣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及文华奖等大奖。曾任《青年词刊》主编。先后出版发行《绿色摇滚》《梦里全是桂花香》《我也当过兵》等七部词集、音乐专辑,以及长篇小说《玻璃舞台》和媒体活动实战录《我为纸狂》等两部畅销书。

擅长策动各类文化活动。曾成功策动中国广告节、虎门国际服装节、广州音乐啤酒节、北京模特大赛等百余项大型活动以及数十场中国报商主题活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出版报、传媒杂志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对其创作成果及跨界营销业绩均作过专题介绍。个人传略已收入《中国音乐家词典》、《中国歌词史》等典籍。

文字:陈步春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