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达肖像
李章达故居莞城供图
在莞城东隅的县后坊,为李唐之后的名门望族所居住。莞城人为区别他处李氏,故称“县后李”。这里有着李扬敬的明园,李章达故居以及绿荫掩映的“十亩园”。李家代有名人出,心怀故乡,为国家、为东莞作出很大的贡献。
名人辈出,各有所长
县后坊李氏的始迁祖李宣,南宋自绍兴避难南迁而来,这段历史经过在李宣之孙李宋英所撰写的《先考处士李父墓志铭》中有着详细的记录。
县后李氏一族名人辈出,是东莞的望族。县后李氏族人李元弼即为明万历四年举人。李元弼在任时劝农、备仓、修学、设教,颇有建树。
明末,出自县后李氏的刑部尚书李觉斯,是天启五年进士。崇祯三年,他曾为救援袁崇焕,为《袁督师事迹》写有小引,是为袁崇焕申冤的第一人。
到了清代,就不得不提创立十亩园的李槐芬,他是东莞一代名医。当时东莞疟疾流行,其最早从海外引进了西药奎宁专治疟疾。咸丰末年至同治年间,李槐芬在县后坊创建十亩园。园林所在原来是一片小山丘,李槐芬请人种植了果树,有沙田柚、龙眼、荔枝、芒果、杨梅等,并亲自嫁接成功“白糖单核黄皮”,时为东莞一最。
除了种植之用,族人也都居住其间。十亩园里建有大厅,大厅到了第四代人还全部居住其中。其中包括现年八十高龄的香港著名画家李国基以及如今定居广州的收藏家、作曲家李鸿基。
两位将才,爱国爱乡
近代,县后坊李家祖产丰厚,族中人人好学,李章达和李扬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章达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当年还是学生的他便参加了武昌起义。后来一直跟随孙中山在广东参与运动。1931年6月,李章达曾赴赣州会见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力劝他们联合两广势力共同反蒋。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第十九路军赴沪,在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协助蒋光鼐筹划抗击日军。
为了发动和团结民主进步人士参与抗日救国,1936年5月,沈钧儒等人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会”。随后,李章达等还在香港成立“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1941年李章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和创办《光明日报》。
作为李章达的族弟,李扬敬也是一位将才,曾帮助孙中山夫妇脱险,还曾担任东莞明伦堂的委员长,致力于东莞的公益慈善事业。
李扬敬数十年戎马倥偬,依然心系家乡。他的产业遍布东莞,并长时间执掌东莞明伦堂,在教育、公益等多方面为东莞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先考处士李父墓志铭》 李宋英
《一块匾·十亩园·百年结》 子木、醉红颜
《东莞历史文化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扬敬》 东莞市政协 编
《东莞历史文化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章达》 东莞市政协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