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印象•莞脉相承——沙田龙舟》纪录片首发
东莞+ 2022-06-11 20:55:48

农历五月十二(6月10日),是沙田的“龙舟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年的这一天,身穿节日盛装的沙田人,都会集聚在沙田龙舟公园前的一河两岸,观看龙舟竞渡。

今年因疫情影响,河面上依然没有竞渡的龙舟,但沙田镇拍摄的《沙田印象•莞脉相承——沙田龙舟》纪录片,却在龙舟节(6月10日)首发,让市民们在看片中回顾沙田龙舟的“威水史”。

沙田龙舟的那些历史

龙舟竞渡,从祭奠到体育娱乐的时移世易,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衍生出独特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田人,在时代浪潮中: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

自古以来,疍民漂无定所,注定没有宗祠,浮居于江河湖泊,有海上“水流柴”之称的疍家人,自从上岸定居后,从来没忘记划船,时刻不忘记浆和桡,出行都是靠桨、桡、橹。对于水上活动,是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须。

沙田人最早靠借龙舟参加比赛的,参加外镇、外市比赛都是借龙舟。直到1986年,沙田大塘内杨公洲自筹资金,装造第一艘龙船。从此之后,大塘各村都效仿杨公洲,各村都装了龙船。到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是沙田的龙舟节。三年一次扒标,平时不扒标就游龙。三年一次扒标那天,沙田淡水湖两岸呼声震天、鼓声动地,每三年还举办一次龙舟锦标赛,沙田群众把它称之为“扒标”,这一天是沙田最盛大的节日。

全国第一个女子龙舟队在沙田

按照传统的观念,龙舟是神圣的,女人只能在岸上看,不能上船,最多带上小朋友拜下龙头、摸一下胡须,用龙须碰一下头,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家人平安。那时候,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要划龙舟的,未婚或结婚的女人都不可以上龙舟,如果有一家人说想去划龙舟,肯定引起全村的骚动,一句话:不准!然而在1996年,沙田龙舟打破了传统观念,成立了全国第1支(女子)龙舟队。那时候,这群疍家女对龙舟的热爱真是入心入肺,她们都是生过孩子的妈妈。疍家女人,个个都吃苦耐劳,身强力壮,都是划艇的高手。几年时间,她们四处征战,所向无敌。直到1999年,沙田女子龙舟队被委派以原班人马代表中国去英国参加世界龙舟大赛,才迎来了真正的大战。阿娟就是当中的核心队员。2000年,沙田荣获了全国第1个龙舟之乡,龙舟成为沙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关于龙舟文化的那些故事

以前的龙舟都是用坤甸木、松木打造,平时埋在涌泥中,防止暴晒,等到第2年龙舟节前再挖出来检修、打油,这个过程叫做“起龙”。“起龙”是很讲究的,起龙当天每个村民都要早早起床,祈求“起龙”时候顺顺利利、顺风顺水。

后来传统龙舟选用材质更轻的杉木制作,为寻求更快赛级标准龙更是采用玻璃钢化合物,“起龙”变为“下水”,平时悬吊于龙舟棚。随时代演变的是龙舟的制作与敬藏,不变的是沙田人对龙舟的敬仰与传承。每当龙舟“下水”,原本安静的湖面突然沸腾,17支男子龙舟队和17支女子龙舟队同台奔竞的热闹场面,在东莞乃至岭南龙舟景中都别树一帜。

“龙舟精神”成了沙田的时代精神

如今,早已告别出门行舟住进现代化小区的沙田人,生活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而龙舟在沙田人心中的地位却从未动摇,从未改变过。2019年,沙田镇受邀赴美参加哈特福德滨江龙舟赛,这支临时组建的沙田龙舟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便启程再征海外。

龙舟队中早老的女将阿娟,以前是最年轻的队员,变成了现在最年长的阿娟,虽然年纪大,但她年年划龙舟,体力不减当年,加上丰富的经验,她依然是这支龙舟队的主力,同时,也成为队伍中的精神力量。

民俗专家郭树榕说,他本人作为沙田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沙田疍民在历史磨砺中有一种力量支撑着,而这种力量被赋予龙舟之上,能绽放出独特的能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田人急流奋进。沙田,也因龙舟烫上了黄金底色。

沙田龙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擦亮了属于它的黄金底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田人,在时代浪潮中: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

文字:记者雷元全 通讯员 沙田宣 图片:沙田供图 视频:沙田提供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