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前,王先生莫名其妙出现了右侧腹部疼痛,跟一般肚子痛不一样,“一阵一阵的,跟针刺一样,一动就痛,坐着休息能好点。”
王先生到附近医院做了上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为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病变,我国有统计学显示,肝脏血管瘤发病率是0.4%到7.4%,即每100个人里大概有5个人是有肝脏血管瘤的。当血管瘤直径小于5厘米时,患者通常感觉不到。像黄先生这样会出现腹痛的情况,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5月16日,他来到寮步医院就诊,医生将他收入普外科行进一步诊治,结合王先生的具体情况,专家建议他选择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肝动脉栓塞术”(TAE),通过介入手术掐断血管瘤的供养血管,达到“饿死”血管瘤的目的。
5月18日,王先生接受了“肝动脉造影+栓塞术”,在袁洪主任的操作下,耗时1小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三天,王先生即治愈出院。
▲肿瘤被“饿死”前后对比,下图为“饿死”后
肝动脉栓塞术是寮步医院新近开展的微创介入手术之一,即通过导管导丝技术,缓慢注射药物栓塞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药物进入并停留在这些血窦中,使血管瘤血窦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血窦就会永久性闭塞,患者的血管瘤就会缩小或消失,也不会出现破裂出血,达到治疗作用。
目前,肝血管瘤治疗大部分以微创介入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如肝动脉栓塞术(TAE),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肝血管瘤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必须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评估,要排除介入治疗的禁忌,让患者在安全的状态之下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肝血管瘤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随诊,动态地监测病情变化。一般来说,经过积极的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肝脏血管瘤都会发生缩小,甚至消失。
【以下五种情况,肝血管瘤需要干预】
袁洪主任提醒,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绝大部分都没有恶变倾向,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则需要干预:
1.肝血管瘤直径≥5.0厘米,特别是伴有腹胀、疼痛等临床症状者。
2.肝血管瘤位于肝脏表面,容易因外力撞击而存在发生破裂风险者。
3.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
4.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
5.尽管血管瘤直径没有达到5.0厘米,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因病人对本病产生严重焦虑或过度恐惧,经劝导后仍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