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故事拾遗⑧|运货单上的“百年之患”
东莞+ 2022-06-07 11:46:43

如果没有文天祥的那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你或许不会知道,在珠江入海口处,有个玲珑小岛,名叫伶仃洋。它走进文人墨客的视野,是从“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零丁”这首诗开始的。自此,它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种民族气节的象征。然而,千百年来,谁又曾想到,这个让无数仁人志士神圣向往的地方,在19世纪20年代却一度成为鸦片走私的中心。为此,183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奉旨在伶仃洋掀起了震惊中外的缴烟运动。要回顾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还得从《虎门销烟》展厅陈列的一组珍贵的文物说起。

他们是鸦片走私时期的运货单、保险单和支票,记录了英国政府将鸦片从印度运往中国鸦片走私中心伶仃洋的历史事实,是鸦片走私输入中国的重要的凭证。说明在鸦片走私贸易猖獗的19世纪30年代,即便是普通的货船,也不放过向中国运输鸦片的机会。

当时输入中国的鸦片主要来自印度和孟加拉。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为了使鸦片便于在中国销售,鸦片商在印度“使罂粟的蒸晒和鸦片的调制适合于中国鸦片吸食者的口味”,然后经过精心包装,再以造型新颖、装备精良的鸦片走私飞剪船浮洋跨海地把大量鸦片运至中国。鸦片飞剪船可以不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逆季风行,每年往返中国和印度两至三次。鸦片运抵中国以后,先存放在伶仃洋面的趸船上,趸船像个漂浮的仓库,远离岸边,降低了被清政府收缴的风险。

珠江两岸密布着一张通往全国的鸦片走私网。鸦片交易先是在从事鸦片走私的店铺“大窑口”洽谈的。经“写书”与外国鸦片商搭上线,两者洽谈好价钱之后,外国烟商就在写明鸦片的等级、数量的领货单上签字,一手接过现银或丝、茶,一手把领货单交给中国的烟贩。这种领货单叫“券”,“券”在市场上和实物一样可以直接买卖。拿到“券”的人就来到停泊在伶仃洋上的趸船上,用券换取鸦片,装在一种来往如飞的“快蟹”船上返回,这种船可容数百人,两旁设有铁网以御炮火。左右快桨共五六十,来往如飞,所过关口,呼之不停,追之不及。最后,鸦片再由散布于全国城市、乡镇的“小窑口”销售给烟民,而鸦片主要就是靠这个走私网泛滥全国的。

从事鸦片走私的利润极高。英国东印度公司用低价收购印度农民手中的鸦片,鸦片贩子再以更高的价格运往中国贩卖。最终的售价可以达到收购价格的22倍。当时就有评论认为,鸦片贸易的规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项消费品都不能与它相比”。

随着鸦片走私的日益猖獗,鸦片输入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800年到1839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大概有6300多万斤,输出的银元高达4.3亿元。正是鸦片走私掠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才导致中国白银枯竭,银价上涨,给中国财政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孙中山曾这样深刻的评论鸦片的危害:“鸦片为中国之巨害,其杀吾国民,甚于干戈、防疫、饥馑之患。”

1839年,中国吸鸦片的烟民有两百万人,到了1906年已达两千万人,半个多世纪增加了数十倍。从官绅士大夫、工商优隶,到贩夫走卒、僧尼道士,你吸我抽,相扇成风,吸毒者遍布天下。洪水猛兽之害不过一省一地,鸦片之害流毒全国各地,泱泱大国千万人骨瘦如柴,羸弱不堪,由此落得“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百年之患”早已过去,当年在珠江口外肆无忌惮的鸦片趸船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的伶仃洋安静祥和、商舶穿梭。但这些鸦片运货单、保险单和支票作为鸦片走私进入中国的重要的凭证,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日渐远去的历史……..

文字:鸦片战争博物馆 图片:鸦片战争博物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