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故事拾遗⑥|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翻译外文书报
东莞+ 2022-06-06 10:14:56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心态自居,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竟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进食后无法消化,离开中国的茶叶会因“大便不通而死”。有的官员甚至断定英国人的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皇帝无法下跪。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到中午都不敢睁开。

1839年,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误认为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他在与外国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老百姓对中国之外的世界的无知,但林则徐和那些守旧的顽固官僚不同,他接触到外部世界后,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清政府、国人们对“西洋”的了解。

当时“翻译家”极少,给商人当通事的人虽通外文,但水平不高,处理重要公文,难免出差池。于是林则徐开始组织自己的翻译小组,为他译“夷书”。当时在林则徐府中的主要译员一共四位,亚孟、袁德辉、林阿适、梁进德。亚孟,他是林则徐赴广州时即随带的通事,曾在四译馆工作。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孟加拉人。亚孟的英文水平较其他三位主要译员略逊一筹。袁德辉,小名小德,小德不仅擅长拉丁文,也会说官话,且写得一手好字。1839年春天,被林则徐聘入府中作译员,是林府中主要译书者。林阿适(Liaon Ah see),即亚林,英文名为卫廉·波特尔(William Botelho),早年留学美国,1839年为林则徐所聘。梁进德,又叫亚秩,10岁就开始学习英文,他被认为是四个主要译员中最精通英文的人,他与英美人士的来往,也比其他三人多。1839年为林则徐所聘,林则徐给予亚秩优厚的待遇,月薪约为十元至十二元,足以供其养家活口。

林则徐的翻译小组还吸纳了外国人为他们翻译,比如:美国第一位医学传教士彼得·伯驾也为林则徐翻译过瑞士法学家华达尔的《各国律例》,内容涉及战争和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等。翻译小组还翻译了《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同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

▲林则徐成立翻译小组翻译外国书报

林则徐组织翻译、重视翻译、应用翻译,表现出了不凡的远见,林则徐在处理林维禧一案时,根据从《各国律例》译文中获得的国际法知识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针锋相对,打击了义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民族的尊严,通过对翻译材料的分析,他可以比较正确地判断时局变化、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为禁烟活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基础。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

文字:鸦片战争博物馆 图片:鸦片战争博物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