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世界禁毒史的一座丰碑
东莞+ 2022-06-02 18:22:44

今年6月3日,虎门销烟183周年纪念日。

1839年6月3日,一个历史永远镌刻的日子。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及英勇的虎门军民,在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所收英美鸦片2376254斤。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揭开了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序幕。

为纪念虎门销烟、根除鸦片危害,1928年,国际联盟在国际禁烟会议上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96年,国际小天体委员会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如今,销烟池旧址已成为华夏子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也是世界人民与毒品斗争的大课堂。

183年过去了,林则徐作为国际禁毒先驱、虎门销烟作为世界禁毒史重要里程碑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鼓舞着人们在禁绝毒品的斗争中奋战不止。

鸦片早在18世纪初就流入中国祸害国人

鸦片,俗称“大烟”,是用罂粟果中白色的浆液制造而成的麻醉毒品。曾有这样的旧民谣诉说鸦片的祸害:“眼垂泪,鼻出涕,一息奄奄,死相继。双眼对眠一灯紫,似生非生死非死。”这是染上毒瘾的鸦片烟鬼的真实写照。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便向中国贩运鸦片。19世纪初,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

针对鸦片输入所造成的危害,清政府自1729年起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烟令,并屡次下令查禁鸦片烟,但鸦片作为药材仍可进口。

1796年,清朝嘉庆帝发布诏令、停征鸦片税,禁止鸦片进口。

虽然公开的鸦片贸易被禁止,但非法的鸦片走私却日益猖獗。道光帝在位期间,几乎年年颁布禁烟谕令。

遗憾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清朝政府屡次禁烟,而且愈禁愈严,但禁烟几无成效,一切禁令形同虚设。

到了19世纪30年代,鸦片烟毒的泛滥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鸦片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

烟毒弥漫,为害中华,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有识之士更是忧心如焚,“严禁鸦片”“杜绝毒源”的呼声日益高涨。以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严禁鸦片,重治吸食。

林则徐指出:鸦片之祸,“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触及到了道光皇帝的要害。

1838年10月25日,道光发布谕旨,要求各省“同心同德,不分畛域,上紧查拿,不得稍行松动”。同年12月31日,道光帝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一到广州,就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禁烟活动。

林则徐限令外国商人存贮在伶仃洋趸船中的鸦片“尽数缴官”,并填写中、英两种文字的甘结(保证书),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林则徐还庄严宣告:“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显示了他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从1839年6月3日开始整整持续了23天

1839年4月10至5月18日,林则徐和邓廷桢亲临虎门监督收缴鸦片。

一开始,收缴地点设在龙穴岛,但因风浪太大,故缴烟效率不高。为了加快收缴进度,从14日起,缴烟地点转移至沙角炮台码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缴英美鸦片19187箱又2119袋。

在综合权衡后,林则徐最终选定虎门海滩作为销烟地点,随即派人在海滩高处挖了两个长约50米的大池。

为防止鸦片渗漏,池底平铺石板,池的边缘栏桩钉板;池面还搭起踏板,以便民夫站在踏板上反复翻搅,使鸦片能彻底销化;池后设有引水的水渠,以便车水入池,池前设有涵洞,用来排放残渣废水;为防止闲杂人员入内,池岸四周还设置了木栅栏,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禁地。整个销烟池的设计科学、实用。

销烟为什么要两个水池,而不是用火来烧呢?

林则徐考虑到,如果按照老办法,将鸦片拌桐油燃烧,鸦片的残膏余沥渗入土中,挖土取泥,仍能提炼出鸦片。于是,他想到了挖池浸化之法,打算用盐卤和生石灰彻底化解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会同邓廷桢、关天培以及英勇的虎门军民,在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所收英美鸦片。

这一天,当地居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销烟池的栅栏之外,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见证这大快人心的壮举。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民夫从水沟车水进池,然后撒盐成卤,将鸦片开箱过秤,逐个切成四瓣后抛入池中,浸泡半天,再将一筐筐烧透了的石灰均匀倒入已成为盐卤的池里,顷刻之间,石灰与卤盐水发生反应沸腾,鸦片烟膏迅速融化,在海水退潮时,开启涵洞,让池内污水残渣随海浪流入大洋,再用清水冲刷池底,不让涓滴留存。

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如此两池轮番使用。

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销烟池旧址成了世界人民与毒品斗争的大课堂

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门楼上“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八个字苍劲有力,左边墙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等醒目牌匾依次排开,印证着虎门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物价值。

从门楼进入向左,两个方方正正的大池子,乍看之下与寻常池塘并无二致,可池前立着的“销毁鸦片烟池”石碑以及碑上镌刻的铭文则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曾令世界震惊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销烟池开挖于1839年5月,几经沧桑,已淹没于泥沙之中。如今,我们看到的销烟池是在销烟池旧址的基础上复原的。

从1958年“林则徐公园”(现为林则徐纪念馆)建成到2001年,43年间,销烟池旧址经历了初步复原和后来的全面修复。

当年销烟池的开阔壮观虽然无从再见,但它写满沧桑和荣光的过去是无法抹杀的,那些掩藏在销烟池平静水面下的故事,在历经百年风霜后依旧让人倍觉惊心动魄。

离销烟池旧址不远处,立着一尊林则徐铜像,只见他身穿朝服,右手捋须,表情严肃且十分自信地端坐台上,仿佛正在监督销烟,眼神中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

而坐像背后还有一个用花岗岩砌成的横式碑座,碑座背部刻着“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汉白玉碑石,上刻《虎门销化鸦片烟记》,文章详细记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全过程,仔细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鸦片流入中国,烟毒为患。枯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其祸烈于洪水猛兽……”,寥寥数百字便将鸦片的危害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士在珠江口畔虎门销烟的坚定意志、坚强决心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世界禁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不仅打击了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揭开了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序幕。

而今,销烟池旧址是华夏子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也是世界人民与毒品斗争的大课堂。

在毒品沉渣泛滥的今天,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禁毒斗争树立的一座丰碑,最早展开禁毒运动的杰出代表林则徐被国际禁毒组织誉为世界禁毒先驱,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学生、部队官兵、党员干部以及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等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感受那永不泯灭的虎门魂、民族魂。

延伸阅读

在虎门销烟具有地缘便利

为什么林则徐选中虎门作为缴烟之地呢?因为东莞横跨珠江口,而虎门尤其是虎门东南一隅的沙角,与外国鸦片趸船聚泊的伶仃洋咫尺相望,在此缴烟具有明显的地缘便利。

再者,虎门历来为南海军事重镇,广东水师提督衙署驻扎于此,常年重兵守卫,可为缴烟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对于所收缴的鸦片,原本打算将原箱解京验明,再行烧毁。但清廷虑及路途遥远,耗费巨繁,且容易损失偷漏,于是下令就地销毁,缴烟之地虎门自然成为销烟之地。

缴烟码头位于沙角炮台

1839年4月12日,林则徐亲临虎门督缴鸦片,并与邓廷桢登临沙角炮台调度收缴趸船烟土。一开始,收缴地点设在龙穴岛,但因风浪太大,缴烟效率不高。为了加快收缴进度,从14日起,缴烟地点转移至沙角炮台码头。

虎门之战

虎门销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强烈不满。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虎门之战是这次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斗。

1841年1月7日,英军向沙角、大角发动进攻:其右纵队以战舰3艘(载炮68门)轰击沙角炮台正面;另以轮船4艘配以小船运送登陆部队约1500人在炮台侧后的穿鼻湾登陆,抢占制高点,炮击清军,进而包抄炮台后路。守军腹背受敌,顽强抵抗不支,守将陈连升阵亡,沙角炮台失陷。

2月23日,英舰船5艘突入威远、靖远、镇远等炮台侧后的水道,击毁该处清军防御设施。25日,英军抢占未设防的下横档岛,连夜构筑炮兵阵地。

26日,英军以主力舰2艘(载炮148门)配以轮船、小船进攻东岸威远、靖远等炮台。守军在关天培督率下,英勇还击,多次击中英舰。经过长时间的炮战,清军炮台失去抵抗能力,关天培战死。英军300人登岸,攻占炮台。下午5时,英军又攻占巩固炮台。大虎山炮台清军闻讯主动撤离。至此,虎门要塞全部失陷。

备注:文中部分资料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

文字:雷元全 通讯员:卞欣 图片:通讯员:王敬新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