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东莞正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牢牢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行动窗口期。
开放,是东莞经济最显著的特性之一。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质量谋划全市开放型经济新一轮五年发展总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前,东莞市发布《东莞开放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到,到2025年,东莞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65万亿元;外资企业内销额突破6000亿元,“东莞制造”品牌国内影响力明显提升,品牌营销网络明显拓展,争取5年在省外境内设立4至5家东莞产品展销中心;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初步建成等。

到2025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65万亿元
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进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三名,其中外贸效益竞争力升至第二位。虽然东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成效初显,但仍存在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内循环潜力有待深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新型贸易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显著增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双轮驱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供应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内循环战略转向成效显著,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初步建成。
围绕“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规划》重点明确了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开放发展大通道、培育新业态新动能、集聚高端开放要素、加快外资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高起点谋划重大项目等六大工作任务,并提出了系列重要任务。
其中,对外贸易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65万亿元;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900亿元、市场采购出口额600亿元。外资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利用外资总量突破450亿元,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36.5%。
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当前,东莞开放型经济也处于结构性调整关键期,不仅面临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自身的发展结构、质量效益、改革攻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规划》紧紧把握时代特征,谋划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路径。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立足东莞“双万”城市新发展阶段,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精准把握国家和省战略导向与东莞商务发展的结合点,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在内循环方面,深挖出口转内销内循环潜力,大力实施“粤贸全国”东莞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供应链和产销对接平台,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内销品牌质量提升。到2025年,外资企业内销额突破6000亿元,“东莞制造”品牌国内影响力明显提升,品牌营销网络明显拓展;发展壮大会展产业链,打造“湾区展会之城”,积极构建“一区两极”(即东莞会展经济集聚区,滨海湾会展服务业增长极和水乡新城国际会议增长极),全面提升东莞会展经济格局。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让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前列,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结构显著优化,国际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现代化商圈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新突破。例如,合理布局高品质商圈,积极推动国贸、第一国际、鸿福路商圈创建升级示范步行街,塑造若干标志性商业地标,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养老、家政等高品质服务供给,引导高端消费回流,全力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在外循环方面,加速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新动能,高标准建设虎门港综保区,推动区域保税物流中心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供应链联盟体系,增强贸易发展内生动力。比如,构建开放发展大通道,加快推动“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项目落地,拓宽“湾区快线”,搭建莞港跨境直通空中货运大通道。

【“十三五”回顾】
东莞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三名
“十三五”期间,东莞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490.6亿美元,高于“十二五”时24.4%,年均增长2.8%;外贸出口总额5679.5亿美元,高于“十二五”时期24.8%,年均增长2.9%。
“十三五”期间,东莞外贸依存度由165.7%下降至137.9%,下降27.8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2126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34.2%上升到43.8%,上升9.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皆取得较大突破,原始设计制造商(OD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OBM)比重由2015年的73.5%提升至2020年的77%,提高3.5个百分点。
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通过国家验收,共形成三批40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改革做法,走在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前列。虎门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实现东莞高层次海关特殊监管平台的历史性突破,完成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和验收封关。
此外,东莞还先后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四大国家级试点,获授牌大朗服装、松山湖电子信息、横沥模具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点地位更加凸显。
全市口岸实现进出境货物累计达19384.6万吨,年均增长6.1%。区域性枢纽大港功能显著提升,东莞港累计开通航线72条,集装箱吞吐量由2015年的335万标箱提升至2020年的380万标箱,增长13.4%,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50名。
广东(石龙)国际多式联运枢纽正式启用,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开行量由81列增加至132列,集装箱量由6699标箱增加至12500标箱,货值由26796万美元增加至77604万美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已覆盖全市符合条件的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2016-2018年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连续保持每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9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419.2亿元,其中出口399.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在疫情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38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
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进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出口总量稳居全国第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三名,其中外贸效益竞争力升至第二位。
【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65万亿元;“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占比达35%左右;服务外包执行金额突破11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900亿元、市场采购出口额600亿元;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额110亿元;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比40%左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外资企业内销额累计2.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