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专刊| “莞海”情深,携手共进
i东莞-国防专刊 2022-04-25 10:07:29

编者按

4月23日,除了是世界读书日外,还是人民海军的生日。

73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此后,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加入祖国的“蓝色方阵”,朝着那深蓝的方向进发。

“水兵摇篮”、海军“东莞舰”、与渚碧礁守备队建立共建关系……这些海军蓝的印记,是东莞这座城市与人民海军的“莞海”情深的见证。

作为粤省门户、广海咽喉,东莞与人民海军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有着特殊的感情。

东莞,这座城市与人民海军的“莞海”情,见之于海军蓝的印记,落之于双拥实践。

73年,东莞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从“水兵摇篮”出发,走向大海。73年,人民海军见证了“世界工厂”的奋进历程。

情系深蓝,血脉相连

“独当江海之冲,既备内攘,又虞外寇。”

东莞,这座滨海之城,扼珠江口要冲,有着“粤海第一门户”之称,是抵御外来侵略、守卫海防的国门前哨。

珠江口虎门古炮台巍然雄踞,滔滔江水从这里直入南海。

“明洪武年间,虎门地区就有简单的防御工事。到了清代,历经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各朝的建设,虎门地区的海防规模越来越大,体系越来越完善,成为中国南方最大防御工事,有南方‘海上长城’之誉。虎门海防从始建至今近三百年,历经战争的洗礼,岁月的磨蚀,今天仍然保留着昔日风采。”《岭南文史》2008年12月30日刊登的《让“海上长城”永矗南天——关于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保护对策的探讨》一文中这样表述。

而今,行走鸦片战争古战场——虎门沙角,人们追溯中华民族抗战与屈辱的近代史。

1839年,发生在东莞的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作为战争触发地和重要战场(沙角之战、虎门之战)的东莞,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10月11日,日军炮轰虎门、大亚湾,轰炸广九铁路沿线及惠州、淡水、石龙、莞城等地,配合陆军于12 日凌晨从大亚湾登陆。

首位东莞籍共和国将军王作尧曾在《历史的闪光——建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宝惠边抗日武装的回顾》一文中回忆道,“敌人在舰上打了三天炮也未敢贸然登陆,当登陆后一看,却愕然了:虎门炮台上的几十门大炮都完整无损,炮膛还雪亮的,在山洞的弹药库里堆满着炮弹,还有许多步枪、子弹、手榴弹,但这些弹药连同国土一起都被日军占领了。”

清溪拥军慰问团赴南沙渚碧礁守卫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看过有海无防的近代史,令人悲愤。

东莞这片红色热土在苦难中追求光明,红色永远是蓝色的依托和支撑。这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地军民关系。沙角社区党委书记陈启华曾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长期是中国海军某训练基地驻地,历经风雨,沙角人民与海军官兵铸就了一座军爱民、民拥军的丰碑。”

珠水入海,浓浓的军民双拥情在这里流淌,情深似海。

东莞人民不会忘记,1959年6月,东莞发生特大洪灾,南海舰队训练团等部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投入抗洪救灾,连续奋战十多天,在抢修堤坝、抢救国家财产和受灾群众等方面,成绩显著。

一座城市的记忆浓缩着历史,深深印刻着人民海军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与本色。东莞人民还记得,1964年,2号台风袭击虎门地区,驻虎门地区海军参加抗风抢险,有5名战士在基宁河仔堤牺牲。

烈士倒下,化成巍峨山河,就是不朽丰碑。在虎门沙角的白草山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爱民抢险七勇士”纪念碑。去年,沙角河仔村民、67岁的麦沛棠和65岁的陈满根爬上83级台阶,来到烈士纪念碑前,鞠躬行礼,喃喃地说:“我们一辈子没见过这样大的暴潮,千余米长的海堤全部被暴潮冲塌,整个河仔村被淹没;海军沙角训练团810名官兵为救我们村子的人,有7位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83年9月9日,12级强台风卷着暴潮袭击东莞虎门等地。驻沙角部队南海舰队训练团派出810名干部、战士投入抢险救灾,在洪水中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出动车辆42次,抢险安置群众427人及一批物资,组织6个医疗组为群众治病,在抢险中,区队长张宪庭以及战士贾宏伟、沈干雄、李建海、魏星翔、哈志凌、索东赞等7人光荣牺牲。

水兵摇篮,梦想启航

1990年6月23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了驻莞海军某部,亲笔题写了“水兵摇篮”。

这一天,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也在虎门成立了12年。

摇篮,让梦想启航。东莞也是一个“兵”——改革开放排头兵,数十年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变成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工业大市、制造业名城。

发展不忘国防,致富不忘拥军。东莞市党政部门以及各镇街政府一直以来对驻莞海军部队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每年都支援部队改善基础设施,妥善安置了大批随军家属,坚定了广大干部立足岗位建功军营的信念。

摇篮,开启军旅生涯“第一站”。参观虎门古战场 ,缅怀前辈先烈,一茬又一茬热血青年找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海军战士的历史使命感。何国濠就是从这里走上军舰,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迈向深蓝。退役数载,他还记得,新训期间,新兵们在沙角社区清扫街道的场景。

“莞海”情深,落之于双拥实践。“拥军支前就要到训练一线,到海岛边疆”。2015年以来,全国“最美拥军人物”莫浩棠坚持每年组织东莞爱促会远赴西北大漠开展“万里拥军行”活动,与南沙渚碧礁守备部队官兵开展远程共建……实际上,早在1998年,清溪镇就与渚碧礁守备队建立起了共建关系,20多年来,双方以“共建”为前提,极大地促进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开展了丰富的拥军活动和拥军内容,密切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关系。

海军“东莞舰”,曾是展示东莞的一张名片,全舰官兵始终视东莞为故乡,把东莞人民当亲人,大力宣传东莞改革发展成果,关心和支持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投身军民共建。

人民海军始终与东莞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积极为东莞建设作贡献。以驻莞海军某部为例,2020年,在保证完成使命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支援地方各项建设。为各级学校开展学生军训,累计训练2万余人次;踊跃参与义务献血,为地方献血4万余毫升;组织军营开放活动,接待6000余名地方人员;选派参加国庆阅兵的受阅官兵代表,深入驻地学校为师生讲述国庆阅兵故事等,该部队一直以实际行动回应东莞人民的支持与厚爱。这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1950年12月成立,当时在黄埔只是一个教导大队,也是海军最早筹建的士兵训练机构。1958年训练团从黄埔迁驻虎门沙角。

数十年来,数以万计水兵陆陆续续从这里出发,登上军舰,守护祖国万里海疆。

鱼水情深,军民携手,让东莞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在“双万”新赛道上奋进底气更足。

■知多D

人民海军,了解一下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1989年,党中央正式批复海军党委:“同意以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的日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期。”

海军军旗为蓝白条相间,象征大海与海浪,表示人民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7月24日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海军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下辖东部战区海军(东海舰队)、南部战区海军(南海舰队)、北部战区海军(北海舰队),海军陆战队等。战区海军下辖基地、潜艇支队、水面舰艇支队、航空兵旅等部队。

人民海军成立以来,已经发展为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海军的武器装备建设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人民海军手中的矛与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发展,导弹驱逐舰、核潜艇、船坞登陆舰、航空母舰,多任务类别海上作战飞机,多型导弹以及电子信息系统陆续装备人民海军。

关键词:启航

张启峰:告别风浪,在“水兵摇篮”开荒

张启峰

“回国、参军、入党。”

今年,张启峰87岁,是一名军队退休干部。回眸往昔峥嵘岁月,上述三个决定塑造了他的一生。

岁月抹不去铁骨,海军蓝是他人生的底色。数载登舰海上搏击风浪后,自1955年开始,他便扎根“水兵摇篮”开荒,从事军事技术教学工作,投身人民海军建设。

在人民海军蹒跚起步的年代,张启峰作为一名“种子”,在教员岗位上,“催生”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走上舰艇,与海争锋。

“我们的人民海军几乎从零起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历经风雨走到今天。”张启峰说。回首往昔,热血依旧澎湃。

1951年,于他而言,是人生转折点。这一年,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后,张启峰很快响应号召,同年参军入伍,穿上海军蓝。八年后,他如愿入党。从此,张启峰的人生在党旗红和海军蓝的交相辉映中绽放在“水兵摇篮”。

1955年8月2日,张启峰突然接到命令,前往训练团报到,成为一名枪炮助教。告别风浪,他心中万般不舍。“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张启峰说。从此他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起点,从事军事技术教学工作。

“最开始教学工作地点在黄埔,后来的1958年,训练团迁驻虎门沙角。”张启峰说,这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

张启峰在这里,继续投身人民海军建设,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1973年后,训练团的新兵训练工作进入正轨,并逐渐承担起为南海舰队输送合格水兵的任务。”张启峰说,“后来,基地花费了大力气,进行了大量工作才逐渐恢复。”

在“水兵摇篮”,他送走了一茬茬年轻的水兵登上舰艇,走向深蓝。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祝愿人民海军在新征程上建设得更好,守护海疆的底气更足,走向远海、走向深蓝、永远向前。

关键词:守礁

谢景慧:在祖国万里海疆最前沿守护灯火璀璨

谢景慧

1984年,年仅19岁的谢景慧毅然踏进军营。

入伍不到两年,他表现优异,成功考上军校,并主动报名去了南海舰队海军某陆战旅。

脱下“陆军绿”,换上“海军蓝”,谢景慧的军旅生涯,从此日夜与海风涛声为伴,守礁15年。他说:“我是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感召下披上的国防绿,从戎20余载,在祖国蓝色国土上驰骋10余年,在惊涛骇浪的浸润下,我逐步历练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我曾在浩瀚的南沙群岛海域长期执行任务,那是一片美丽的大海,有诗一般的旭日、骤雨、晚霞,有成群结队的五颜六色的鱼类,更有辛勤耕耘的我国渔民。”谢景慧说。

从1990年开始,谢景慧的足迹遍及我国南沙82万平方公里海域,并驻守南薰礁、永暑礁、华阳礁。他说:“环境艰苦,我和我的战友历经了缺乏淡水、缺乏蔬菜、缺乏活动空间、缺乏精神粮食的考验,创造了宝贵的‘南沙精神’,完成了南沙群岛的守卫任务,演绎了我军官兵爱舰爱岛爱海洋的精神,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也见证了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由弱到强的历史。”

谢景慧长达15年执行守礁任务,在祖国万里海疆守护灯火璀璨,逐步成长为“南沙卫士”,深刻践行了一个战士对党、国家、人民的无限忠诚。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每每看到国防建设欣欣向荣,甚觉欣慰,这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希望热血中华男儿积极投身军营,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年轻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深水

李圣鹏:防险救生,水下守护

李圣鹏

涛韵浪花,仿佛就在昨日。

“海军节”前夕,李圣鹏身在乡村振兴新战场,时常“梦回吹角连营”——抗洪抢险、“东方之星”沉船救援、国际搜救打捞、大型赛事活动水下安保……

“防险救生,水下守护”,是李圣鹏24年的军旅生涯的写照。一幅幅往昔军旅场景浮现,将他的思绪再一次带回深蓝。

1994年12月,李圣鹏满载憧憬,开启军旅生活新征程。他的“军旅第一站”是在海军潜艇学院。在这里,他与“海军蓝”结缘,“萌新”潜水员刀锋初砺,完成了由一名地方青年向海军战士的转变。

潜水,是勇敢者的职业。每一次下水,都是与“海”争锋,与风浪相伴。李圣鹏的战场没有“火炮齐鸣、导弹腾飞”,而是“逆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水下探摸、打捞、搜救、安保……

他回忆道:“在部队期间,参加了多个大型赛事的安保任务,坚守在急难险重任务执行一线,曾有幸五次荣获三等功。”

守卫祖国万里海疆,李圣鹏曾随舰艇部队一起参与“守礁”。他说:“茫茫大海中,美济礁就在眼前,我们漂在海面巡礁,中途受寒潮影响,大家都咬牙‘守礁’,超长待机坚守6个月。”

告别海军蓝,再踏新征程。

2018年年底,李圣鹏结束24年的军旅生涯,由海军某部转业到东莞厚街应急管理分局工作,随后前往扶贫第一线,再上乡村振兴新战场。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一日海军人,终身海军魂。作为一名海军退役军人,这些年来,深深感受到,中国海军加速从绿水迈向蓝水,内心无不光荣。愿人民海军日益壮大强盛,光耀深蓝,瞩目世界!

关键词:远航

何国濠:驶向深蓝,一声“中国”令人热泪盈眶

何国濠

沙田,一个滨海小镇。

2020年,何国濠脱下海军蓝,回到这里。过往,在深蓝航道上犁出的壮美航迹,是他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袤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见证着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航程。2017年8月,中国海军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解缆启航,这次执行护航任务的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队官兵当中,就有何国濠。

难以忘怀,一声声高呼“中国”,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在执行护航任务的同时,也会对多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何国濠说,“当抵达吉布提时,华侨华人挥舞着国旗,高呼‘中国’,欢迎祖国海军力量到访。这一刻,我的内心是骄傲的,热泪盈眶,为人民海军而自豪。”

当时,何国濠入伍两年,能有幸参加护航任务,让他感到十分自豪。从此,他的身上就有了一个新的标签——沙田镇参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的第一人。

海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海豚时不时跃出海面,朝阳耀眼……何国濠的大海梦在2017年实现。远航,为世界和平出征,为祖国利益护航。何国濠把这一幕幕永远刻进记忆深处。

军旅“第一站”定位“水军摇篮”。何国濠在虎门沙角部队训练和学习了9个月。

在部队里,何国濠刻苦进行军事训练,努力学习岗位技术知识,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文书等职务,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新兵连优秀士兵”“护航尖兵”“优秀士官”……一个个荣誉是他生命中最闪亮的坐标,始终令他忘不了那段漂洋过海的日子。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祝愿人民海军越来越强大,祝愿战友们每一次出任务都能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