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3日,除了是世界读书日外,还是人民海军的生日。
73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此后,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加入祖国的“蓝色方阵”,朝着那深蓝的方向进发。
“水兵摇篮”、海军“东莞舰”、与渚碧礁守备队建立共建关系……这些海军蓝的印记,是东莞人民的记忆。
即日起,《东莞日报•国防专刊》推出“‘莞海’情意深难忘海军蓝”系列报道,展现东莞这座城市与人民海军的“莞海”情深,敬请垂注!
▲张启峰
“回国、参军、入党。”
今年,张启峰87岁,是一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回眸往昔峥嵘岁月,上述三个决定塑造了他的一生。
岁月抹不去铁骨,海军蓝是他人生的底色。数载登舰海上搏击风浪后,自1955年开始,他便扎根“水兵摇篮”开荒,从事军事技术教学工作,投身人民海军建设。
在人民海军蹒跚起步的年代,张启峰作为一名“种子”,在教员岗位上,“催生”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走上舰艇,与海争锋。
▲张启峰
“我们的人民海军几乎从零起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历经风雨走到今天。”张启峰说,回首往昔,热血依旧澎湃。
1951年,于他而言,是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后,很快就响应号召,参军入伍,穿上海军蓝。八年后,他如愿入党。从此,张启峰的人生在党旗红和海军蓝的交相辉映中绽放。
1952年,张启峰从南京海军联校出发,来到南海舰队,登上舰艇,搏击风浪。他回忆道,1954年8月28日,舰艇行至湛江港,遭遇数十年难一遇的12级台风,舰艇锚折断,需要强行登陆。
临危受命,张启峰带领一小组人员登岸,向群众借工具来固定舰艇。风沙强劲,沙子打在身上如剥皮般疼痛,至今令人记忆深刻。他说,圆满完成任务,就是一次艰苦的锻炼。
1955年8月2日,张启峰突然接到命令,前往训练团报到,成为一名枪炮助教。告别风浪,他心中万般不舍。“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张启峰说。从此他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起点,从事军事技术教学工作。
“最开始教学工作地点在黄埔,后来的1958年,训练团迁驻虎门沙角。”张启峰说,这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1950年12月成立,当时在黄埔只是一个教导大队,也是海军最早筹建的训练机构。
珠江口虎门古炮台巍然雄踞,滔滔江水从这里直入南海。张启峰在这里,继续投身人民海军建设,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1973年后,训练团的新兵训练工作进入正轨,并逐渐承担起为南海舰队输送合格水兵的任务。”张启峰说,“后来,基地花费了大力气,进行了大量工作才逐渐恢复。”期间,他送走了一茬茬年轻的水兵登上舰艇,走向深蓝。
抗洪抢险,差点被洪水卷走;长期劳累,病倒住院;归国后,只请假4次回去看望父亲……入伍40年,张启峰表示,他基本实现了自己当初参军的意愿,即献身于伟大祖国的革命事业,献身于人民海军的建设。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73年来,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乘风破浪,守护祖国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成就瞩目。每每看到,人民海军驰骋海疆,勇闯大洋,心中便高兴不已。祝愿人民海军未来在新征程中,人民海军建设得更好,守护海疆的底气更足,走向远海、走向深蓝、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