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养老服务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康养机器人、一键呼救、实时健康监测等为代表的智慧养老产品如何助力养老服务,更是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热点。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应该结合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瞄准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打造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
一、何以必要:智慧养老制造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催生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市场呈现一片“蓝海”。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高涨的形势下,智慧养老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指出:“推进新技术创新应用,鼓励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大智慧养老的试点示范工作。未来十余年,智慧养老将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行,因此,智慧养老制造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必然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拓国内市场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养老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处于起步阶段,其适老化不足、场景化不强、人性化不够、智能化偏低等短板迫切需要先进制造业予以补齐。因此,东莞应该瞄准国内智慧养老行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发挥自身先进制造业的强大优势,将智慧养老制造业培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打造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不仅有助于本土企业转型升级走向纵深化,开拓并抢占国内智慧养老产品市场,更有助于改善东莞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依赖度“双高”的局面,降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风险,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二、何以可能:东莞打造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具备显著优势
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指出,东莞未来五年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不动摇,这直接为打造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提供了现实可能。
一方面,东莞有着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水平得到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作为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抓手之一,必然可以为培育智慧养老制造业“尖兵”、攻破各种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东莞在先进制造上拥有显著的产业优势。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产业特征鲜明,产业链条齐全,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涉及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东莞有着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东莞目前拥有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次于深圳,位列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此外,东莞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优势显著。以上产业与智慧养老制造业紧密关联,有助于实现智慧养老制造业的快速集群,进而促进产业联盟和行业标准的形成,加快建成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
三、何以为之:东莞打造智慧养老制造业高地的基本方略
一是尽快摸清智慧养老制造业的产业现状。对与智慧养老制造业相关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进行系统性摸底,抓紧梳理东莞现有的智慧养老制造业以及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寻找东莞在智慧养老制造业上的强项与短板。
二是加快出台智慧养老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摸清智慧养老制造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加快出台智慧养老制造业专项规划,实行全链条布局。在引进智慧养老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同时,更注重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引导传统制造业往智慧养老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支持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行业向智慧养老方向延伸拓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养老制造业领域塑造产业竞争优势。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科研平台的科技创新功能。利用好现有的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产业基地,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智慧养老产品的科技创新,通过多元筹资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制造业企业在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设计上攻克技术难题,形成行业性标准。
四是积极培育本土智慧养老制造业“尖兵”。出台智慧养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政策,通过企业支持和培育模式的创新,培育包括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在内的智慧养老制造业“尖兵”。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在智慧养老制造业领域培育起10余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国际上形成有显著优势的智慧养老制造业产业链集群。
五是适时筹建智慧养老制造业行业协会。加强智慧养老制造业规划与布局的同时,适时筹建智慧养老制造业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博览会、对外交流、行业研讨等方式为智慧养老制造企业搭建交流平台,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攻坚关键技术,逐步建立智慧养老制造业的东莞品牌。
(作者系东莞理工学院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社工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