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节度陈公祠
位于厚街镇桥头社区的节度陈公祠,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屹立在村庄中心。这座古祠堂,不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桥头儿女的成长,其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更具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保护留存文物,2019年厚街镇对这栋始建于南宋末年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日前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已全部完成,各种建筑构件整修一新,让这座走过数百年风霜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
祠堂有着800多年历史
走进桥头社区新屋小组,就看到一座古老建筑,在一栋栋民房中间格外醒目,这就是节度陈公祠。说起节度陈公祠,村民都愿意聊上几句,原来“祠边村”的村名因建村时设在节度陈公祠旁而来。
按照老人们的指引,穿过水塘来到一处“崭新”的祠堂前,这就是修缮完工的节度陈公祠。公祠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四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142.2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碌灰瓦筒,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木雕、彩绘、壁画、陶塑工艺精美,每一处都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
公祠首进外置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大门两侧的对联可大致知晓桥头村的历史,两侧各有一青云巷,前廊两侧设麻石塾台,门额嵌“节度陈公祠”石匾,正脊为陶塑博古脊;二进为三开间牌楼,歇山顶,灰塑牛角脊,正脊立鳌鱼,垂脊立陶塑狮子,明间门额匾刻“名宦乡贤”,中间两柱脚有抱鼓石;三进设有屏门,灰塑博古脊,左右八角拱门边廊;四进后堂摆设陈氏祖先神台。
据介绍,桥头陈氏一族于南宋绍兴年间立村,距今已有860多年历史。该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并出了两位显赫的人物。一位是桥头立村始祖陈誉,曾任镇国上将军、岭南清海军节度使,另一位是礼部左侍郎陈琏。作为家族荣耀的象征和精神支柱,故陈氏族人建祠铭记。节度陈公祠,是为纪念陈誉而建,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199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其典型的岭南宗祠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04年被确定为东莞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承载着许多历史的印记
历经岁月的洗礼,节度陈公祠存在坍塌的隐患,亟待修缮保护。2019年,厚街镇启动节度陈公祠的修缮保护工作。然而,文物修缮必须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恢复祠堂风貌。为此,桥头社区专门成立祠堂修缮委员会,并邀请村中熟悉祠堂的老人对修缮工程进行监督。
今年70岁的陈秋仔是节度陈公祠修缮委员会的一员,他告诉笔者,节度陈公祠在村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村民都会把重要的节日活动或者庆典选择在祠堂里面举行,其修缮进程也牵动着不少老人的心,因为这里承载着很多回忆。
推开宗祠数米高的大木门,陈秋仔感慨良多,让他想起了在此读小学的时光。据介绍,1960年前后,节度陈公祠曾用于办学使用。“当时村中小学坍塌后,节度陈公祠就被用作学堂,我和村中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宗祠里经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每天都非常热闹。”陈秋仔回忆说。至公社化期间,节度陈公祠用于新屋生产队饭堂、粮仓、编莞草席等场所使用。“之前新屋小组还在祠堂里打了一口井,用来制作河粉、濑粉。”陈秋仔环顾着如今修缮一新的祠堂,仔细凝视着祠堂中的壁画、浮雕、石柱,不停地对修缮工艺给予赞扬,喃喃道:“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笔者注意到,除了祠堂修缮一新,宗祠里还多了许多实木桌椅。节度陈公祠管理员陈应均介绍,这些桌椅是祠堂破旧的屏风和门板的边角料做成的。“破旧的木材再利用,将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好好保存,让子孙后代都能缅怀家族祖先,守住这份乡愁。”此外,桥头社区将对修缮好的节度陈公祠进行活化利用,计划设立桥头村史陈列馆,将桥头端午舞旱龙非遗文化及公益书法等纳入其中,实现文物保护成果社会共享。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古建筑焕发生机
文物得到保护,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近年来,厚街镇积极推动镇内文物普查及修缮保护工作,建立起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从2019年开始,厚街按照市、镇补助和社区自筹等方式,对公祠进行抢救性修缮,进一步传承好厚街宗祠文化。
2019年12月15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旱龙故里桥头社区宗祠修缮筹款晚会在桥头广场举行,主要为辖区节度陈公祠和通政陈公祠这两个公祠的修缮筹款。活动得到陈氏宗亲、企业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共筹得700余万元。这是东莞近年来社会集资修缮文物资金最多的一次,也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表现。
据统计,目前厚街镇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5处,其中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除了节度陈公祠以外,桥头通政陈公祠、溪头隐斋公祠、三屯尹氏宗祠和大迳天培李公祠修缮工程接近完工,河田守拙公祠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赤岭敬斋公祠、新围戴氏宗祠修缮方案还在设计中。为加强文物管理,厚街镇有关部门安排专人定时巡查文物保护单位状况,并做好记录和上报。日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荐节度陈公祠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节度陈公祠重修大事记
1.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
2.1997年重修
3.2019年重修
采访手记
祠堂,它既记录家族传承,也反映着时代更迭,承托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在新时代里,历尽沧桑的古祠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下来,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是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