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新增三个市级非遗项目!
茶山快讯 2022-03-30 16:47:01

东莞市人民政府近日公布

《东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茶山镇白眉拳、

广式腊味制作技艺

(茶山腊肠制作技艺)

巢础制作技艺3个项目入选

白眉拳

白眉拳是组成传统南拳的重要一脉。据现有资料介绍,白眉拳由被武坛誉为“南方五虎将”的张礼泉创编而成。张礼泉幼年时跟随林石、李蒙及林合(林亚侠)等名师学武;晚清时期,又随广州一竺姓(一说“竹姓”)僧人学习武艺,深得其真传。学成后,张礼泉以竺姓僧人所授的拳术、心法为基础,融合早年所学拳术,创编了三门八卦(三门拳)、四门八卦、鹰爪十字扣拳等套路,取名“白眉拳”。

图片

△白眉拳

图片

△白眉拳传承人郑伟儒与其弟子在位于茶山镇刘黄村的白眉拳重要训练基地练习

新中国成立后,张礼泉及一批白眉拳弟子移居香港,在当地收徒传艺。90年代,郑伟儒等一批白眉拳传承人移居东莞,促进了白眉拳在当地的传播。其中,在茶山镇推动建设了东莞刘黄村白眉功夫龙狮会、东莞市刘黄村白眉功夫龙狮文化馆、东莞白眉功夫健身会馆,作为白眉拳在当地的重要训练基地。

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白眉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包容和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它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体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白眉拳现广泛分布于广东、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已成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

腊肠制作技艺

茶山腊肠制作技艺是东莞腊肠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广式腊肠的重要构成。茶山腊肠制作主要包括准备食材、灌肠衣、扎孔、捆扎、清油、风干等步骤,其制作和保存都保留着传统的方法,外形多以细长为主,肥而不腻,口感油润脆爽,口味咸甜,闻起来略带酒香。民众日常制作实践用于家庭食用及馈赠亲友。

图片

图片

目前,在茶山镇内仍有相当一部分手艺人在坚持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不大。而东莞市三态食品有限公司整合利用茶山镇内资源优势,规模化生产腊肠,聘用部分手艺人作为顾问,严格控制质量。同时,该公司拓宽传统技艺在文旅产业中的新发展,发展工业旅游,将腊肠生产车间全线透明化,打造了一条腊肠制作观光线路,并积极开展腊肠制作体验活动,进一步推广腊肠制作的传统技艺。

巢础制作技艺

蜂蜜香甜可口,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蜂蜜的生产过程十分不易,要经过小蜜蜂的采集和蜂农的辛勤生产才能产出。可你知道吗?人工养殖的小蜜蜂所用的蜂房,都是人工制造的。巢础是人工制造的蜜蜂巢房的房基,是蜜蜂筑造巢脾的基础,巢础以蜂蜡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巢础机压制而成,是人工养殖蜜蜂的必要物质基础。

图片

△这就是大家平时在视频、图片中看到的样子啦

茶山巢础制作技艺以茶山圩卫屋的卫子珊(1868-1938)家族为代表,于民国时期已享誉业界。由于茶山镇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荔枝种植面积广泛,适合养蜂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巢础制作技艺的发展。

图片

△茶山的养蜂业早已兴起

图片

△茶山镇某养蜂场的蜂

巢础的制作主要经过识蜡、熔蜡、制巢皮、压孔、切巢础等五个步骤。卫子珊家族重视技术革新,积极学习吸纳西方先进技艺,是广东最早使用巢础养殖蜜蜂的家族之一,印出来的巢础驰名国内。其孙卫本焱传承家业,并对蜂箱进行改革,设计“卫焱式”蜂箱,能加快养蜜的速度,提高养蜜的质量,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1950年,卫氏的巢础业务交由茶山居委会茶山镇巢础加工坊经营,其实践方式由家庭作坊式转变为团体合作生产方式,由此培养了一批巢础手工制作者,并成为当时茶山居委会经济来源之一。至今卫氏巢础除广泛供应给本地养蜂户外,也供给东莞市各镇街、惠州市、深圳市等养殖户,质量闻名全省,也远销至新疆等地区。

茶山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据了解,除上述新增的市级非遗项目外,目前,茶山镇“茶园游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南社九大簋、南社斋醮、广式月饼制作技艺、茶园松糕制作技艺也属市级非遗项目。同时,有七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茶山公仔制作基地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华美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工作站入选为市级非遗工作站。

下来,茶山镇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茶园游会等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活态展演、非遗课堂、时令活动等方式,及线上非遗图文展览、线上非遗课堂等形式发展“云上非遗”,扩大茶山非遗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同时,搭建湾区非遗交流展示平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蓬勃发展,助力茶山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