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龙镇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东莞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为欧仙公传说、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以及石龙张氏骨伤疗法。
民间文学
欧仙公传说
相传900多年前,黄家山渡口住着一位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摇渡老人,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白天黑夜,或是洪水暴涨,见有呼渡者必到。相传他死后得道成仙,还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感于其乐善好施的仙德为其立祠堂建牌坊……这位便是后人尊称的“欧仙公”,也是黄家山村被称为“神仙故里”的缘由。
“欧仙公传说”入选为市第六批非遗“民间文学”项目。第三代传承人麦兆邦是欧仙公传说的主要传承人,麦兆邦从小自父辈口述中耳染目濡得知欧仙公传说故事。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收集和调研,用了九个月的时间编撰《欧仙公》一文。
传统技艺
石龙家酒煮咸姜水
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是石龙镇翡翠宫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是一道特色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在石龙翡翠宫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代。创始人王见家里有一对上一辈祖传下来的子母酒埕,常用酒埕自酿糯米酒且每天到市集售卖,并自创家酒煮咸姜水技艺。1996年,第四代传承人袁静筠在石龙创立翡翠宫餐饮有限公司,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改良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积极宣传推广并弘扬传统美食文化。一碗家酒煮咸姜水聚集了自家酿制的糯米酒、老姜、鲜鸡、肉片、鸡蛋等多种食材,精心熬成,足料且味浓,口味独特。
传统技艺
石龙豆皮鸡
石龙豆皮鸡是石龙镇最地道的名菜,有着“不吃豆皮鸡,枉来石龙镇”之说。“石龙豆皮鸡”也是东莞传统饮食文化的载体,又是广东粤菜重要组成部分。
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已历四代,至今将近百年,现由第三代传承人叶淦昌与儿子叶嘉晖制作经营。因第二代传承人叶柏窝满脸痘疤,而被大众称为“豆皮鸡”。石龙豆皮鸡制作工艺比传统白斩鸡讲究,在制作上加入的配料比传统白斩鸡多十余种,秘制酱汁也是由十多种材料经过特殊工艺混合而成。
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一重选鸡,二重浸鸡,三重配味,四重口感。从选材到制作,十分讲究,严格把关,保证豆皮鸡的口感层次丰富,吃上一口就唇齿留香,原汁原味,回味无穷。其皮爽肉滑,清淡鲜美,风靡东莞,驰名粤港澳大湾区。
传统医药
石龙张氏骨伤疗法
张氏骨伤疗法是东莞市石龙镇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中医骨伤疗法。中医骨伤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张氏骨伤疗法在学习传统中医骨伤疗法的基础上,经过张氏族人上百年的实践及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骨伤治疗法,是岭南传统医药的文化结晶。
张氏骨伤疗法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张氏族人结合上百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张氏骨伤三治法”,分别是“骨伤整复手法”“针灸疗法”“张氏膏药敷贴固定法”。至今已历经五代,现由第四代传承人张志明与第五代传承人张永强继承并不断发展,该疗法有着“痛苦少、安全、康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群众口碑相传,许多骨伤病患者慕名而来。
相关链接
石龙共有10个非遗项目
石龙镇地处东江下游咽喉要地,自古商贾云集、物流繁盛,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也是东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商贸及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目前,石龙拥有“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石龙醒狮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石龙麒麟制作技艺”“欧仙公传说”“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石龙张氏骨伤疗法”等十项非遗项目。
此外,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叶任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被评为“东莞市首届名城工匠”。
为实现“精致石龙、魅力名镇”的发展新定位,牢牢把握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石龙通过在挖掘中传承、在传承中活化、在活化中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化、文化现代化,努力打造更具特色魅力的文化名镇。
近年来,石龙进一步整理完善历史遗存,对石龙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遗技艺、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工业遗址、码头渡口、祠堂书院等历史遗迹进行挂牌保育;结合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工作,逐步开展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深挖石龙镇历史传说、名人故事尤其是红色革命故事,为讲好石龙故事增添素材;进一步丰富“东征博物馆+中山公园革命遗迹+中山路革命遗迹”的服务内容,形成完善成熟的红色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