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访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胡守为
胡守为出生于莞城著名的烟花爆竹世家胡屋,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学生、助手,学术成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学与宗教史等领域均有创新突破,并在弘扬陈寅恪学术思想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胡守为先生
“最贵的学生”
1929年,胡守为出生于莞城脉沥洲(即现在的洲面坊)胡屋。胡屋是莞城著名的烟花爆竹世家,父亲胡融斋虽从未进入学校读书,但深知文化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即使处于战火纷飞年代,仍坚持让孩子读书。
其间,为了不中断学业,胡守为及其兄弟姐妹辗转东莞、香港、韶关、广州、惠州、清远等多地求学。后来,在父亲友人的资助下,胡守为前往澳门岭南学院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胡融斋举家搬至广州,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终于结束。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胡氏家族人才辈出。姐姐胡适宜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学家,弟弟胡守真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家,侄子胡启泰继承烟火设计和制作的家业,在国内外颇负盛名。而胡守为在大学期间因慕名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转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深造学习,成为陈寅恪的学生。
陈寅恪讲课,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而胡守为从未缺席课堂。加上中山大学始终为陈寅恪提供全广东乃至全国最高的教授工资,且不对上课和带学生数量作要求,有时候只有胡守为一人上课,因此被时任广东省文教厅厅长杜国痒笑称为“最贵的学生”。
在讲坛上教了几年书后,胡守为成为陈寅恪的助手,在学术与生活各个方面竭尽全力协助陈寅恪。其间,胡守为除了帮助陈寅恪修订《金明馆丛稿》,为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查阅资料外,也在陈寅恪的指导下研究《资治通鉴》唐代部分。而胡守为认真严谨的态度亦赢得陈寅恪“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的高度赞扬。
胡守为先生在家工作
潜心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胡守为潜心钻研陈寅恪学术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学与宗教史等课题,笔耕不辍,著有《岭南古史》等著作,发表过《陈寅恪传略》《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德才观》等学术论文。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认为,胡守为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教研工作“功力深厚,成就显著”,因此力荐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主编。此外,胡守为还在中国历史学的权威刊物《历史研究》编辑部任职。
胡守为先生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举办的跨文化研讨会上宣读论文(1989年)
教学成绩卓著
在教书育人方面,胡守为亦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并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三国史”“两晋史”“南北朝史”等课程,深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卓著。
胡守为良好的教学质量,不仅在中大校园影响深远,同时也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赞誉。数十年间,胡守为多次赴中国香港、日本、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法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访问、讲学,加强双方的学术文化交流。
胡守为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的关注。1985年,在胡守为和原电教中心主任王家谨的共同努力下,星海爱乐协会正式成立。1985年至2000年间,胡守为坚持每周五义务为星海爱乐协会的会员及其他音乐爱好者讲述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等内容。
此外,胡守为在行政管理方面亦颇有成绩。1964年,胡守为就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持系教学和行政事务。1984年,国家教委任命胡守为为中山大学副校长,主管重大的教学、外事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等方面的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寅恪的学生,胡守为为弘扬师学,在中大图书馆专门开设了陈寅恪纪念室,陈列了有关物品,供后人瞻仰、学习。通过多方奔走联系,先后在1988年、1994年和1999年在中山大学主持举办陈寅恪教授学术思想国际性研讨会。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中山大学在胡守为的大力领导下主持举办研讨会,在学术上是“功德无量”“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