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评选名单正式揭晓,共10人入选。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榜上有名。
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评选(含文学类和艺术类两个类别),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旨在表彰成就卓越、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树立广东省文学艺术界的优秀榜样,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广东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殊荣难得,唯有奋斗!”谈到获评“德艺双馨艺术家”,李志良表示感恩摄影,因为摄影可以做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同时感谢大家对东莞制造以及他本人的支持和鼓励。
李志良为何屡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殊荣,背后折射出哪些成功密码?答案是……
资源富矿
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原料
一位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的养成,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众多周知,东莞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之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令东莞成为名副其实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这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原料。

▲李志良实现东莞摄影人在中国摄影金像奖上“零”的突破
成长于长安的李志良,正是立足“改革开放先行地”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标签,将镜头聚焦“东莞制造”,长期跟踪拍摄,取得累累硕果。2020年12月更是凭借“东莞制造”系列作品《牵引线》获得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实现东莞摄影人在中国摄影金像奖上“零”的突破。李志良在颁奖礼上直言,拿到摄影金像奖,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东莞制造”的光荣。

▲李志良作品《牵引线——东莞制造:小憩》
给“东莞制造”插上“艺术的翅膀”,这是李志良的初心。在他看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如摄影一样,直观丰富地从视觉上呈现“东莞制造”的磅礴巨变。
因而,李志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东莞制造”艺术实践和创作工作的“十年计划”(2016-2025年)。目前,第一个五年已完成——“东莞制造”40年产业蝶变的摄影创作;第二个五年正在进行中——尝试以影像解读“东莞制造”对中国人民产生的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李志良作品《牵引线——东莞制造:抗疫“生命线”-“给力”医护手套》
“我希望用镜头完成对东莞从‘三来一补’到‘东莞制造’乃至‘东莞智造’华丽转身的记录和艺术创作。”李志良希冀用摄影作品抒写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和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新气象。

▲李志良作品《牵引线——东莞制造:芯片工程师》
李志良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立足本土,选准题材,沉下心去,用心挖掘,精益求精,定能开花、结果。
东莞这座文艺创作的资源“富矿”,从来不缺好的题材,只是需要更多像李志良这样的发现美的眼睛。

▲李志良作品《牵引线——东莞制造:追求极致》
扶持激励
推动文艺人才力出精品
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艺术家的养成,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激励。个人努力固然重要,好的创作扶持机制也不可或缺。
东莞曾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制订了《农民工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帮助成绩突出的农民工作家、艺术家落户东莞。同时,出台了《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资助“打工作家”“打工艺术家”出版个人作品集100多部。2012年至2020年,东莞开展了七届文化精品专项资金评审,共对2000多个文艺创作项目给予扶持或奖励。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崔臻和
在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下,东莞文艺创作呈现勃勃生机,生产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培育了一批文艺创作骨干。崔臻和、丁燕、塞壬等本土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文学艺术精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提名、文华奖、群星奖、金钟奖等重要奖项,形成了东莞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2020年,为加大重点题材文艺创作力度,市委宣传部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本土历史文化”四大选题,首次开展了委托项目的征集评审,最终从120个申报项目中遴选出17个优质项目予以扶持。

▲红色题材广播剧《东江水流长》以首位莞籍共和国将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的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
效果如何?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以首位莞籍共和国将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的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的红色题材广播剧《东江水流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播出;红色题材电视纪录片《英雄母亲》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首播,并荣获第14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建党百年”单元最佳纪录片奖;由东莞作家林汉筠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岭南读碑记》面世,以读碑的形式反映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拓开了新的视野等。

▲红色题材电视纪录片《英雄母亲》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首播
近年来,东莞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努力推动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去年,《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今年拟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一系列有效的扶持奖励政策,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全国各地文艺人才来到东莞这片文化热土,极大充实了东莞的文艺创作实力,也为东莞文化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对文艺创作的扶持奖励力度确实很大,对整个文艺创作发挥了重要激励作用。”李志良说。
搭建平台
让文艺人才尽情施展才华
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艺术家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近年来,为推动文艺人才成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东莞文化部门一直致力于为文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努力营造浓厚尊才爱才氛围,成效显著。
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实施的“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堪称生动缩影。该计划以音舞戏剧、书画摄影、文学及文艺理论等领域为重点,通过对具有支撑、引领、示范作用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专项扶持和跟踪培养,打造了“出名家、出名作、出效益”的文艺人才培育生态,提升了东莞文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秩序的美·李志良摄影作品个展现场
李志良就是东莞文艺名家推广对象之一。2019年11月,“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之“秩序的美·李志良摄影作品个展暨IP授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该项目以“艺术+学术”“艺术+产业”的全新方式,推广宣传东莞文艺领域优秀人才及其作品,推动李志良的作品与文化产业对接,让艺术创作成果更大范围地产生社会效益。
立足“双万”新起点,顺应“品质文化之都”建设需要,市文广旅体局在2021年又制定出台了《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遴选出陈家怡、王琦、谢志伟、穆肃、张志峰等30名青年文艺人才培育对象进行扶持、培育、推广,让入选者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陈家怡
东莞市文联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东莞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实施方案》,通过50条具体措施和文艺创作实践,推出文艺精品和文艺名家,打造一支敢拼能赢的“文学莞军”,实现东莞文学的“异军突起”。
此外,东莞逐步打造文学群落品牌,经过高端引领和示范辐射,逐渐形成了“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和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等引人注目的文学群落,在岭南甚至全国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前路千万里,用成绩单丈量最有理。作为入选者,非常希望能为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形象作出自己的贡献!”入选青年文艺人才培育对象的青年歌手覃妮说。

▲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活动现场
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众多助力文艺人才成长的平台、舞台,共同造就了东莞不断出人才、出精品的生动局面。

▲名声在外的太阳之子男声重唱组合
当前,东莞正致力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致力于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无疑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期待本土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东莞文艺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