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东莞
尧鑫
岭南秋雨
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岭南的秋雨却不同。
刚刚台风过境,不过二日,这个早晨,才被窗外的朗日唤醒,孩子们尚且来不及揉揉刚睡醒的眼,便听见雨“扑扑簌簌”地落了下来。这便是岭南的秋天,恰似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般任性。而这样的任性,因为雨的常常不期而来,也已然常态。自小生长在岭南大地上的孩子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常态。

雨来得这般急切,天上的云朵还未来得及变成乌云,更未赶上聚拢成片。于是,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雨在光影之间犹如断了线的珍珠噼里啪啦地掉落下来,不曾给人反应的机会。
不过,细心的你终究会发现——这样的雨日,竟也多了几分诗意。教室外,是挺拔矗立的椰树、松树,这些高大耸立的乔木枝,是一个个天然的琴键,大自然智慧的双手有力地弹奏这一个个琴键,发出错落有致的声响;教室内,有孩子们轻轻翻页的书声,有师生们在一起研读课文的讨论声,有大声的琅琅读书声,也有躲在角落里窃窃私语的声音……教室内外,发出的声响截然不同,听来却又是这样的和谐。人声、雨声,声声入耳,传递着的,就是一个世界的声音了。这声音,寻常人听来再平常不过,心细的人却能在内心的寂静中生出难得的音韵。
雨声渐渐小了,读书声也变得时起时落。雨,将蒙尘的花草树木洗礼;书,将蒙昧的心灵之门开启。这样想着,雨和书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待到晌午,雨便彻底停了。风紧跟而来,在风的逗弄下,挺立的树木精神抖擞地甩了甩身上的雨水,那一串串珠子从天而降,连连坠下,在雨后愈发明媚的阳光下泛着更绚烂的光芒,似珠光,似泪光,又似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在学习中沉浸了许久的孩子,揉了揉疲劳了整个上午的双眼,向饭堂走去。经过树下时,一滴、两滴,落在头顶,孩子还没来得及抬头看清是什么,又是一滴,刚好落在了额间。孩子无奈地摸摸额头,感受到了指尖的湿润,不禁笑笑。就在这样的瞬间,所有的疲倦竟一扫而光。哦,这雨,是懂得孩子的!
这样的光景,怎能忘记风的存在呢?办公室里的课本、教案、作业本,被层层叠叠涌来的风有秩序地翻开,有人被风声从工作中吵醒,看看窗外,却不恼,只道“天凉好个秋”,便继续埋头下去了。风似乎也感染了雨的调皮气性,也并不觉得无趣,仍不知疲倦地跟随阳光闯了进来。刚下课的老师迈着大步走进了屋,放下书本,这时,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人才明白过来:“哦,到饭点了!”
岭南的秋雨,的确不同:一场秋雨,是一份诗意,更是一种生活。
东莞之声
清晨。莞城,威尼斯广场的晨钟敲响。
秋日的晨光似乎丝毫不减热情,早已挣开层云和尘埃的阻隔,以主人公般的姿态直直地穿透玻璃窗,闯了进来,将房间照亮。城市中央的喧嚣之声,也浓重地扑面而来,蛮力地窜进耳膜。
窗外,是延伸向城市内外各处的如水流般在涌动的繁华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是交织错结的命运。”望着窗外的熙来攘往,脑海中自然跳跃出这样一句话。如果命运会言说,这里正在上演的又该会是怎样一场盛大的话剧表演?
随着阳光的流转,莞城,振华路老街也从静默中渐渐苏醒。
与运河西岸文化广场的喧闹相比,它略显沉静,又于无声中彰显着这座大湾区核心都市追求的精神内质——湾区都市,品质生活。
踱步振华路,两侧中西合璧的骑楼让你在赞叹中感受岭南与西洋风情的巧妙融合。
骑楼下做小生意的人家,已经没有往日的忙碌景象,依稀能听见的,也只是熟悉的街坊邻里之间相互的寒暄,和买卖双方低声地讨价还价声。庆幸的是,我们仍可以借由今日的疏影遥想这条老街曾经的人声鼎沸。不难想象,若干年前这些骑楼异军突起,将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变身成为“振华路”的盛况。
在时光的悠然拂拭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到如今的“东方红照相馆”,在大西路口安静地伫立着,与附近的罗德炭画馆静静相望,彰显着现代与传统的画影艺术的和谐相处。
老房子斑驳的面容中,那些精致的雕刻隐约可见,寄寓着过往的生活。有人家院墙里的三角梅正探出头来,悄悄地瞅望着路人,悠扬的粤曲从里屋怯怯地传来。心,就这般被轻轻地撩拨——那一朵朵嫣红的笑颜,与曲韵交错,在心空织就了一片红云。

午后。鳒鱼洲岛,一处正在重塑新生命的“工业废墟”。被冻结的时光在这片土地上重现跳动的身影。
流浪歌手的声音在将这座沉寂多年的小岛唤醒,工业复古的影像牵引它回忆起自己当年抒写的一段段辉煌历史,艺术展览、沙龙、诗会成为了它和世人相遇的新契机……
或许是因为曾经走得太快,这座正处不惑之年的小岛更愿意选择慢慢地走。在这片地域,午后的时光缓慢,摄影家们正畅快地编织着光和影。音乐家们静静地倾听着它缓缓跳动的心节,将这节奏在笔端化作让人沉醉的音符。诗人们在水岸边徜徉,将东逝的东江水、天边的残阳和岛上高耸的烟囱、筒仓编写成令人沉思的诗篇。
东莞的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快如激流,时而缓如团云。
松山湖新颜

暮霭西沉时分,松山湖畔,晚风和畅。华为小镇已是灯光旖旎。
抬头远望,云霞在天际留下了斑斓的色彩。头顶的这片天空,似乎不曾因夜幕来临而暗淡,与白日的蓝天相比,自有另一番斑驳的景象,红色、紫色、粉色、橙色……湖面也不再呈现翠色,反倒有一种别致的美,倒映着附近建筑的影子,灯光如点点星芒坠落湖底。
置身建筑之间,仿若来到了另一片天地,站在华丽的连续回廊,自然美景与人文之景尽收眼底,与园区内十公里之隔的大家艺术区相映生辉,各具特色。这是一片融合了欧洲各国风情的领域,瑞士小列车将12个小镇相连,静坐窗边,青山、湖泊、桥梁、树林、建筑……不一而足,让人应接不暇。
心生赞叹之余,不禁遥想当年。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加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东莞首当其冲。“腾笼换鸟”,成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为了尽快走出“阵痛期”,东莞挥刀力斩,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陆续离开这座曾经的“海纳百川”之城。松山湖,这块全新的土壤应运而生,创造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领先的奇迹。华为这只“金凤凰”的引进,使松山湖成为高新技术的领头羊,机器人产业、智能化产业、新材料产业相继在这里兴起。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落地,更是引领着松山湖和东莞科技实力的腾飞。
此刻的远天之上,一抹红云从浓厚到散开,逐渐晕染成一只飞天的凤凰形状,庞大的身躯将这片土地掩映,预示着这块创新的土地更让世人瞩目的未来。
家在东莞,静静地听——那是多声部的奏响,静静地看——传统和创新兼容,历史和未来共存。历史的跫音尽管远去,莞邑大地上还是能看见那一步又一步厚实的脚印。而未来也已来,东莞这座湾区都市,正以更为自信的姿态走向众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