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的陆奶奶今年90岁,身体还算硬朗,腿脚也算利索,闲不住时会扫扫地,擦擦桌子锻炼身体。
今年1月31日,陆奶奶在家打扫卫生迎新年,一不小心跌倒在地,顿时感到臀部剧痛,无法站立,惊慌的家人连忙把她送到市滨海湾中心医院。
经检查,陆奶奶被确诊为左股骨颈骨折,就是常说的髋部骨折,随后被收入骨科。其家人十分焦急,不知她能否重新站起来。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本就不容易愈合,从股骨颈进入股骨头的血管,是一根十分细小的动脉,它负责向股骨及其周围组织输送营养。当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时,血管也会受到损伤。当血管不再向股骨头输送血液时,股骨头就会进入“没吃没喝”的状态,不仅骨折无法愈合,还会出现缺血性坏死。
如果是年轻人,骨折后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对股骨进行固定,等它自行愈合。但对于陆奶奶来说,本身已有骨质疏松情况,因此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该医院骨科何启新主任认为,保守治疗不是最佳方案,后续会引发很多并发症,建议采取手术治疗,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
“可是我妈妈年龄很大了,动手术会不会危险很大?”陆奶奶的子女满是疑虑。
何启新耐心地解释,如果老年人采取保守治疗,难免要长时间卧床,期间每一次挪动身体或者翻身拍背,都会引起骨折部位剧烈疼痛。这对老年人来讲异常痛苦,而且髋部肌肉丰厚,单纯牵引很难保证复位质量,多数患者骨折容易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影响以后生活质量。
此外,老年人身体虚弱,若长时间卧床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和家属沟通后,最终确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方案。术前,何启新多次查看患者病情,主持召开多学科病例讨论会,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参与,充分评估术前、术中和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与并发症,共同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2月4日,在骨科、麻醉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医生成功为陆奶奶进行了左髋关节置换手术,用了85分钟,术中出血200毫升,术后第3天,陆奶奶便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了,术后第8天康复出院。
▲陆奶奶下地行走
出院前,恰逢陆奶奶90岁生日,骨科医护人员组织了暖心的生日会,当医护们把生日蛋糕端到了病床前,陆奶奶留下了开心的泪水:“谢谢你们!”
▲医护人员为陆奶奶庆祝生日
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骨科何启新主任介绍,老年人髋部骨折分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威胁很大,由于卧床不起,各种并发症多,一年内死亡率非常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所以,髋部骨折手术堪称“救命手术”。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推广运用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龄已不再是手术禁忌。“髋关节置换+快速康复”的治疗方案让不少高龄骨折患者重新站了起来。所以,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应积极就医治疗,争取重新下地行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知多D】
老年人摔倒后如何正确处理?
老人摔倒后,如果随意搬动可能会导致伤者神经血管的继发性损伤。因此,老人在摔倒之后,要首先观察老人的全身情况,包括呼吸和神智。在确保全身无碍的情况下,及时拨打120,或就近寻求医务人员帮助。
老年人髋部骨折能否手术?
1.70-90岁正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高发年龄。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而言,年龄是考虑的一方面,但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在于患者术前评估能否达标。
2.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有的基础病,但这些基础病的存在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若能做好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充分准备术前评估,亦能将手术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保障手术及术后康复的顺利开展。
老年人如何预防髋部骨折?
1.对于骨质疏松者,继续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而对于非骨质疏松者,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钙质。若居家条件允许者,可以适当开窗晒晒太阳。
2.老年人在居家期间,建议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肢体肌力及关节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肢体肌力及灵活度,减少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