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做不了,感觉脑袋要裂了。”“像是有把电钻一直用力钻脑壳。”20年来,湖北的王阿姨(化名)一直被头痛折磨。前面19年,头痛只是时不时发作一阵,持续不了几天就会自行消失,而且头痛程度也不剧烈。可最近一年,头痛持续时间更长,她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为此,她没少跑湖北省和广东省的大医院,各种CT、磁共振检查做了个遍,各种类型的止痛药也试了个遍,但顽固的头痛并没有好转。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近期,王阿姨经人推荐,被儿子从湖北老家到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治疗,该科主任张雪丰接诊了她。
王阿姨有重度耳聋,且不会说普通话,张雪丰问一句,家属就在她耳边用方言大声地吼一句。
由于王阿姨之前做的CT等各项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这显然是一例疑难的头痛,想要揪出躲藏在头痛背后的“元凶”,必须从头痛的特点寻找蛛丝马迹。
从临床上讲,疼痛有六要素:疼痛部位、性质、强度、时间、加重因素、伴随症状。疼痛性质又分为:钝痛、刺痛、酸痛、烧灼痛、跳痛等。张雪丰试图从王阿姨口述中判断她疼痛的类型。
“头痛有两百多种。王阿姨患的是哪一种?一开始也让我发懵,无法明确诊断,不知如何治疗。这的确是一个让医生头痛的头痛。”张雪丰回忆。
“医生,您想办法治疗试试看,治不好也没事。”在家属的支持下,疼痛科团队就开始啃起了硬骨头。
医生们讨论认为,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由耳朵引起的头痛。经耳鼻喉科会诊后,虽然并不能完全确定王阿姨的头痛一定是由耳疾引起,但耳疾本身也需要手术治疗。于是,在经过和王阿姨及其家属的商量后,决定先给其进行耳疾手术,期望也能解决头痛问题。
手术后,王阿姨的头痛果然大大缓解,皆大欢喜地出院了。
但好景不长,术后半个月,王阿姨的头痛再度来袭,与之前一样剧烈。这说明排除了耳疾引起的头痛,熟悉的头痛让王阿姨感到恐惧又无助。
疼痛科团队开始了B计划,在王阿姨的颧骨上方打了一针。张雪丰介绍,这一针是试验性的耳颞神经阻滞,可验证是否为“三叉神经痛”。而这根神经非常细小,操作需要借助超声机来引导进行。
▲术中,球囊充盈后呈梨形
这一针打完之后,出现了张雪丰期盼的疼痛短暂消失,而且这个“短暂”的时长正好符合所注射药物的特点。
至此,疼痛科对王阿姨的头痛有了清晰的诊断——仅累及耳颞神经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
为了提高准确性,疼痛科还请来了六个相关科室的医生会诊,结论是一致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治疗方式为实施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经过沟通和准备,张雪丰顺利为王阿姨实施了手术,手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术后,王阿姨的头痛感立即消失,效果立竿见影。术后多次回访,王阿姨头痛未再复发。痊愈后,她高兴地给医生送来了锦旗。
张雪丰认为,王阿姨的头痛难在诊断,对待疑难病症,医生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充分信任,王阿姨充分信任医生,双方共同找到了病因,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