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谈师德|可园中学校长陈泽林:立德树人铸师魂,不忘初心正师风
i东莞 2022-02-13 20:07:45

“让我们做一个放风筝的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2月13日上午,在可园中学报告厅内掌声不断,可园中学校长陈泽林动情地说。

32年前,这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莞市名校长踏上了从教之路。32年后,他以校长、老师的身份,也是作为各位教师的“学长”,和大家交流“师德”这个话题。

当天,2022年春季学期“我为什么当老师——同上师德第一课”活动(可园中学)分会场上,陈泽林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师德课,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观、教师观。

“说文解字”道出教育真谛

“你的从教初心是什么?”陈泽林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当年,我们选择当老师,从第一天站上讲台,做一个好老师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初心。”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许多师范院校,经常能看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以责任为重,潜心教学,认真教书育人;以慈爱为怀,尊重学生,推动教学相长;以严格为首,以身作则,规范学生言行;以团队为荣,开拓创新,提高整体水平。”归结起来,陈泽林认为为人师者应做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那么,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生?

陈泽林回归博大精深的古汉字,用甲骨文中的“教”“育”“德”三个汉字,进行了拆解剖析。“‘教’告诉受教者怎么做,‘育’告诉受育者做什么。”陈泽林说,教的是普遍价值的共性,育的是灵性各异的个性;教的是应知应会的知识,育的是本真本色的潜能;教的是基本技能的继承,育的是不拘一格的发展;教的是进入社会的能力,育的是进入社会的层次;教的是由内到外的适应,育的是由内向外的张扬。

教师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潜能;既要能继承、又要能发展;既要有能力、又要有层次;既要能适应、又要能张扬。

“教师应追求更有质量的教育。”陈泽林说,有质量的教育是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但是陈泽林却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能只择英才而教,而是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这是追求有质量教育的一条基本底线。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成长的自信。”

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泽林的精彩讲课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坚守心灵净土铸高尚师德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陈泽林带着老师们一起寻找答案。一个好老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一个好老师,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好老师应该是让领导放心、家长信任、学生喜欢、同行认可的老师。”陈泽林以他从教32年经历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例讲述着理解。他希望可园中学的老师能够做到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能够在可园中学遇见最美的自己。

陈泽林非常关注老师的幸福感,他认为好教师应该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现场更是把中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四字送给全体教师。他建议,老师要学会享受片刻的闲暇。上班时,看看路边的野花;工作之余,抬头望望蓝天;傍晚,欣赏一下落日的余辉,听一听入林归鸟的鸣叫。这都是放松心灵,适当减压的好方式,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张开双手拥抱最踏实的幸福。

课堂上,陈泽林特别举了一个教师为女择婿的事例带出现场又一波高潮,带老师们解读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你就成为那个老师。”陈泽林说。

最后,陈泽林以富含深意的诗词结束了授课: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精彩语录】

1、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的关;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关。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让我们做一个放风筝的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

3、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们就成为怎样的老师。

文字:李春燕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