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春节近 年味浓
i东莞-大朗周刊 2022-01-26 16:34:02

随着春节越来越近,大朗的年味也愈来愈浓郁起来。开展2022年“万福进万家”义务挥春活动,邀请书法名家挥春送祝福;市民开始张罗起传统年味小吃,香香甜甜的味道是记忆深处的幸福滋味;就连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也年味十足……

挥春 美好祝福写出来

大朗挥春活动邀请书法名家送祝福

■书法名家现场挥毫泼墨,用一张张福字、一副副对联为大朗市民送去新春祝福 大朗供图

1月23日,大朗镇开展2022年“万福进万家”义务挥春活动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书法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市民挥春送福,将一副副寓意喜庆吉祥的手写春联和一个个饱含真情的“福”字送给市民群众,增添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大朗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大朗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大朗镇总工会主办,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大朗分会、蔡边村协办。

活动现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海、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颜奕端等省、市书法家协会相关人员组成的“挥春团”齐聚大朗蔡边福德堂。这些书法名家现场挥毫泼墨,用一张张福字、一副副对联为大朗市民送去新春祝福。活动负责人表示,“万福送万家”义务挥春是大朗的传统节目,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增强书法艺术家团体与市民的沟通联系,以文化惠民提升群众获得感,滋养群众心灵,培育文化自信。

相关新闻

圣堂社区开展丰富多彩迎新春活动

近日,大朗镇圣堂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新春活动,包括写春联福字、送新春大礼包以及帮助独居老人装饰房子等,让辖区居民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春节。

记者在圣堂花园看到,书法老师在现场铺开大红纸,挥毫泼墨、运笔如神,在红彤彤的纸上,写下一个又一个苍劲有力的“福”字和一副又一副充满美好祝愿的春联。

据悉,圣堂社区为营造文明、喜庆的新春节日氛围,在春节来临之际举办“春联送祝福”活动,把节日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社工和志愿者们还会将写好的“福”字、窗花等新春装饰送到独居老人家中,给老人家中增添浓郁的春节气息,并和老人们拉拉家常。

徐海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展

新春佳节将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增添大朗浓厚的节日氛围,激发更多书法家的创作热情,迸发灵感成就更多书法佳作,推动大朗传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月23日,“笔歌墨舞”徐海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大朗展览馆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海以及省、市书法家协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开明美术馆,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相关人员,以及大朗镇书法篆刻爱好者参加开幕仪式。

仪式上,徐海教授向民进东莞市委会和大朗镇人民政府捐赠了书法作品。随后,与会人员还一同参观了“笔歌墨舞”徐海书法篆刻作品展。

据了解,本次“笔歌墨舞”徐海书法篆刻作品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东莞市书法家学会指导,民进东莞市委会、大朗镇人民政府主办,东莞市开明美术馆、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承办。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3日—2月23日

参观时间(工作日)

上午8:30—12:30

下午2:30—5:30

徐海简介

号:大量。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10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镛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探味 味蕾的幸福记忆

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年味

■一切一拍便成环,寓意团团圆圆 通讯员 钟洪亮 摄

■一个个糖环在油锅滋滋作响,很快变成了金黄色 通讯员 钟洪亮 摄

春节将至,大朗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年味,不少市民开始张罗起果品糕点。糖环、鱼笼、油角、松糕、红团……作为传统年味小吃,是本地人春节必备的应节小吃。

将白团子填入模具,用米酒瓶子擀平,一切一拍,落地成花,一环套一环,团圆又团圆,如今这套模具已是民间难寻,“擀面杖”却是随手可得,既传承又平常,正如年味,既远又近,从未淡去。在大井头村民叶伟达的家里,夫妻二人正配合着制作过年必备的年味小吃“糖环”。妻子负责揉团切环,丈夫负责烧火掌锅,整个过程衔接有序,游刃有余。

达叔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前后15天,都是制作“糖环”的日子,26年对“糖环”品质的把控,使得达叔家的糖环在当地小有名气。“人家小孩生了小孩,现在找了老婆又生了小孩,又过来定我的糖环。”达叔笑着说道。

达叔说,制作“糖环”所需要的材料不多,糯米粉和糖就是全部的原材料。但是生熟面团的混合比例,压环切环的手感,油温的掌控都是在时间里练就的经验。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糖环”的口感、色泽、外形都会受到影响。“手感一定要均匀,但是其他人做的有厚有薄。就是切的时候不均匀,边薄,炸出来后的糖环就会变小。”达叔邀请记者尝了一块,嚼起来“咔嚓咔嚓”响,酥脆香甜、回味无穷,吃到腮帮子疼都舍不得停下来。

在问及“糖环”的寓意时,达叔告诉记者,“糖环”所表达的寓意简单直白,但也非常深切。圆圆的外形寓意团圆美好,有环有眼,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同时,酷似钱币的外形也让“糖环”有了招财进宝的意思。

据达叔介绍,大朗过年的名小吃除了糖环,还有鱼笼、油角、松糕、红团……在大朗人儿时的记忆里,逢过年大人们忙忙碌碌,孩子们上蹿下跳,走街串巷地玩耍,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各式各样的香味,香香甜甜的味道是记忆最深的年味。

年味1:油角

碾碎炒香的花生米加入白砂糖、白芝麻做馅,把和好的糯米面团碾成圆片,逐片放进馅子包成半月形角子,圆边捏紧并扭上花纹,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形状似荷包,馅料饱满,寓意钱包鼓鼓,来年油油润润、富富足足的好兆头,这便是油角。

年味2:鱼笼

有咸甜之分,甜鱼笼用冰片糖、糯米粉、竹笼、冬叶等材料制成,咸鱼笼则用花生碎、五香粉、糯米粉等材料制成,寓意年年有余(鱼)、龙(笼)马精神,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味3:红团

红团是大朗的一种民俗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红团不但甜而且香,特别是糯米眉豆馅儿的红团,吃起来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对于大朗人来说,红团是一种过年必不可少的喜庆糕点,它总以双数出现,以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年味4:松糕

有咸甜之分,甜馅松糕一般以花生为馅,咸馅松糕则根据个人口味,常见的有叉烧和五花腩馅。松糕至今仍是大朗当地人日常最喜爱的茶余糕点,只是现在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制作这种传统美食。

剪纸 金虎送福迎新春

大朗一名美术老师剪出艺术人生

■大朗美术老师钟善科展示他的剪纸作品《金虎迎春》 大朗供图

手指翻飞,剪刀巧舞,纸花纷落。美丽的蝴蝶、著名人物、十二生肖、各种可爱动物、牡丹花等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他手中慢慢呈现。近日,大朗镇一所民办学校的美术老师钟善科特地精心准备了他剪出的各种老虎图案,并且有各种祝福大朗的字样。“去年年底,大朗发生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合力抗击疫情,在今年1月份成功战胜了疫情,大朗解封了。为此,我非常感动,特地剪了几幅‘金虎送福’图案,我想用这些喜气威猛的老虎剪纸为大家祈福,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马上就是虎年了,祝愿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康幸福,共同祝愿大朗的明年更美好。”

全情投入剪纸艺术

自2007年,钟善科开始专注剪纸,用巧手剪出一幅幅细节丰满而又折射时代变迁的剪纸作品。钟善科透露,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以前看电影,看到北方农村在过年、结婚、出嫁女的喜事上,村子里的妇女们剪窗花,于是我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大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刚好要打造‘一校一品’,于是我向学校建议打造剪纸艺术品牌,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我们说干就干,开始到处学习剪纸艺术,我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也把剪纸艺术当做一门艺术工作全情投入。”钟善科说,因为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加上对剪纸艺术充满热情,没想到一试剪出来还有模有样,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

剪纸让学生“心灵手巧”

走进由钟善科牵头带领的大朗洋洋剪纸艺术工作室,面积不大的室内,桌子上摆的、墙上挂的各种剪纸鳞次栉比,摆放得满满当当。一位位名人的肖像,活泼灵动的生肖,极具韵味的各式花卉,惟妙惟肖的可爱动物……每一件作品都赏心悦目。

“剪纸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样我们国粹‘剪纸’更能发扬光大,一方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教导小孩子提升艺术品位,让孩子们心灵手巧。”钟善科说,剪纸的方法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脱稿剪纸。二是先画好图稿再剪。两种剪纸的方法,都需要想象力,都能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以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甚至建筑设计、建模等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十多年来,在传承的基础上,钟善科运用大胆夸张的艺术想象,摹物、拟人、叙事,以高超的技艺,剪出了花卉、人物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作品。洋洋剪纸艺术工作室凭借剪纸艺术作品参加2021年东莞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在去年的年味剪纸亲子活动中,钟善科还被大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邀请走进直播间,详细讲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以及传承流变和发展等,并在直播间现场演示和指导参与直播的亲子家庭进行剪纸艺术体验,让不少亲子家庭通过直播间深入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体验了剪纸乐趣。

实践 “双减”寒假年味浓

品美食、画年画……寒假生活乐趣多

■峰峰正与妈妈一起画年画 受访者供图

今年寒假是“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的第一个假期。曾经,寒暑假一度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作业,还要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假期失去了本意,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压力山大。为此,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寒假,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记者梳理采访发现,这个寒假,在“双减”政策下,少了“写写写”的书面作业,多了“玩玩玩”的新颖实践,孩子们有了更多思考、创新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双减”下的特殊寒假作业单

制作“品传统美食,探寻厚重年味”的视频演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制作中国地图……大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单。

“今年我们在综合实践上进行了创新,让各班根据班级特色,在严格控制书面作业量的基础上,以实践作业为主体,设计了班级主题项目式活动,如“品传统美食,探寻厚重年味”的视频演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制作中国地图等等,希望孩子们能深度参与家庭各项春节活动,比如一起采购年货、开展大扫除、准备年夜饭等,让他们在有趣的亲子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大朗镇中心小学校长成卫平说。

大朗第一中学的学生们则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绕“过个健康中国年”这一主题,运用不同学科和不同方法,制作虎年宣传手册。让“神兽”们不负“双减”好时光,快乐成长。

同样,据大朗镇中心幼儿园黄老师介绍,寒假期间每周设计一个动物主题,让小朋友们动手制作。“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手工作品,设定主题但不固定形式,让小朋友们自主发挥,比如我们这一周就设定了大老虎的主题,收到很多小朋友的老虎主题画、手工画等等。”黄老师说,“开学后,我们将举办交流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与大家分享寒假期间的暖心事。”

家长支持孩子综合发展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与此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寒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各地要指导学校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鼓励布置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坚持规律作息、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广泛兴趣、参加社会实践、分担家务劳动,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积极、充实快乐的假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亲子陪伴。“孩子现在受到的教育是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也突破了以往的试卷考试形式,更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孩子能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大朗镇中心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峰峰的家长潘女士表示,但是“双减”后的教育模式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样。

潘女士告诉记者,寒假她会和孩子一起完成实践类作业,比如学剪窗花、学做美食等,“现在孩子的书面作业明显减少了,同时作业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多学一点生活技能。我想在寒假里带着他挥春,画年画,剪窗花、做美食,还要一起搞大扫除,再一起好好过个新年。”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 曾云妃 叶惠涛 钟洪亮 大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