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新校区启用。图为学生们在崭新的教室上课本报记者 郑志波 摄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之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攻坚克难,方显担当。2021年,东莞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聚焦教育领域民生重点,用心做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东莞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东莞实现GDP过万亿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贡献了教育力量。
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总结经验,乘势而上。跟记者一起回顾东莞教育2021十大民生实事,看东莞教育如何描绘“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幸福画卷,积蓄温暖前行的力量,在2022共同续写幸福的教育华章。
■南城中心小学,正在上430课程的小学生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一 新增公办学位5.38万个
东莞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完善学位动态调整机制,编制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优化学校布局,落实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完善高中教育用地保障,加快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建设质量监测员制度,确保“扩一所优一所”。
2021年完成52所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约5.38万个;新建扩建和回收改建26所公办园,新增公办园学位7050个,推动松山湖未来学校等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动工建设,确保各学段学位供需平衡。
二 “双减”有效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2021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东莞结合实际和学生、家长需求向内改革,将“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事项,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专题听取“双减”工作汇报,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镇两级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与优化设计的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校内减负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双减”网上管理平台,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和预收费监管工作,大力压减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据线上问卷调查统计,开展“双减”以来,家长参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选择意愿大大降低,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三 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
2021年东莞教育系统把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一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供给服务范围和对象上看,上半年实现了33个园区、镇(街)公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为9万多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暑期期间10个镇街创新试点开展“两期”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孩子暑期“看管难”问题;秋季学期推进实现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 33个园区、镇(街)468所公办和民办非全寄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超过44.5万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公益非营利”校内课后服务。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
下来东莞将以全市教育系统区域性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为抓手,创建校内课后服务先进示范校、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在两个“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
■2021年12月25日,全国考研第一天,新民小学考场 本报记者 陈帆 摄
四 暖心护考实现“平安考试”目标
2021年,东莞先后发生“6·18”和“12·13”两起本土疫情,加之中高考和研考期间天气影响,教育部门面临一场又一场“大考”。面对考验,东莞教育部门用“温暖”和“责任”作答,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下国家教育考试工作要求,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下的“平安高考、中考、研考”目标任务。
切实做好组考防疫工作,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考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实做好考试组织工作,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确保规范有序;切实做好考试服务工作,确保应考尽考。
2021年,东莞全市2.8万余名高三考生、15.4万余名初中考生、8826名研考生全部安全顺利完成考试,确保不因疫情影响考试,不因考试传播疫情。尤其是因疫情滞留大朗的368人的特殊研考,协调16所高校跨省市顺利调卷,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用扎实、无私地付出温暖了整座城市。
五 完成14317间课室灯光改造
东莞一直十分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把“防控近视”纳入2021年教育部门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为保护全市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增强近视防控时效,市教育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局等6部门建立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市近视防控专家团队,开展近视防控骨干教师培训,完成全市14317间课室灯光照明设备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年度10000间的目标,茶山镇被认定为2021年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10所学校(幼儿园)被认定为2021年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校。根据工作计划,到2023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所有教室灯光照明改造任务全面完成,100%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六 “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不特殊
让特殊儿童不特殊的“融合教育”彰显东莞的教育温情。2021年秋季开学,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等3所普通学校成为全市首批特教班试点学校,开启了东莞“融合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让特殊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享到公平、优质的教育,东莞一直在行动。近年来,东莞以随班就读工作为抓手,不断推进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将其作为保障特殊儿童少年获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途径,初步构建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目前,全市有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机构2所,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约926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持证)和送教上门学生约1461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2021年,全市有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33所,学前康复机构和融合实验幼儿园在校残疾幼儿348人。
七 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14.1万个
为了更好解决东莞市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21年东莞各园区、镇(街道)继续通过挖掘公办学位潜力和实施积分制入学民办学位补贴政策等方式,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少年儿童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021年全市共为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14.1万个(含公办学位、购买民办学位和发放民办学位补贴),同比去年增加了6.2万个学位,增幅约78.3%。其中,小学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10万个,同比去年增加了4.7万个学位,增幅约88.9%;初中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4.1万个,同比去年增加了1.5万个学位,增幅约56.9%。
八 实现中高职合作办学全覆盖
2021年东莞拓宽中职高职衔接渠道,扩大“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努力实现中高职合作办学基本全覆盖,推动更多中职毕业生升读大学,为中职生学历提升打开天花板。
全市10561名学生参加2021年高考,9877名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录取率达到93.5%;全市20所中职学校的62个专业与省内的36所高职院校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共招生6970人,增幅30.6%。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是东莞理工学校,共招生730人;其次为东莞市商业学校,共招生725人;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2021年招生的14个专业都实施“三二分段”试点。
九 智慧教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东莞提出,秉承“学在东莞,品质教育”的理念,基于海量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莞易学慕课平台,建成莞易学云学堂,打造智慧学习新标杆,同时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全力构建东莞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湾区都市。
目前,莞易学云学堂全面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学习场景,推进落地“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共开设课程4132门,初步形成面向各年龄段全体市民的课程资源体系,其中市民注册人数达52万人。
面向未来,东莞将加快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开放融通的“莞教通”智慧教育大平台,建成覆盖人人的莞易学云学堂,全面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智慧教育发展新标杆。
十 校园安全实现3个100%
校园安全无小事,时刻绷紧安全弦。2月20日,东莞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在市行政办事中心召开,并印发《东莞市2021年学校安全工作要点》,明确今年全市学校安全工作思路。2021年东莞严格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实现春季、秋季学生安全返校。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组建100个安全督导小组,常态化开展“五个一”(听一节安全教育课、吃一顿校园学生餐、坐一程校车上下学、访一次心理咨询室、巡一遍溺水隐患点)检查。推动保安员100%持证上岗,60岁以上保安清零,一键式紧急报警设备联网率100%。开通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热线,实现中小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达标率100%。开展2021年中小学防溺水体验式宣教进校园活动,在全市33个镇街中小学开展70场防溺水宣教活动。